讣告:AI与认知科学先驱玛格丽特·博登逝世

Theguardian

玛格丽特·博登,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AI)领域的先驱人物,于88岁高龄逝世。博登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她探索了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哲学,在萨塞克斯大学建立了认知科学学院,为众多领先的AI研究者塑造了职业生涯,培养了一个跨学科的环境。

博登大量工作的核心是对感知、思维、意识和创造力等心理现象的调查。她试图理解这些复杂过程是如何从基本的机械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无论是大脑中的生化反应还是计算机中的数字计算。她的见解体现在她撰写的15本书、合著的1本书以及合编的几本论文集中,她的作品被翻译成20种语言。

博登的学术生涯始于1958年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毕业,获得医学科学一等荣誉学位。正是在剑桥,她对心灵和大脑的终身迷恋被点燃。她于1959年开始在伯明翰大学担任哲学讲师,随后于1962年至1964年在哈佛大学担任哈克尼斯研究员。1965年,她加入萨塞克斯大学担任哲学和心理学讲师,并于1980年成为正式教授,她一直担任此职位直至2002年被任命为认知科学研究教授,她终生保留了这一头衔。

她的第一本书《心理学中的目的性解释》(1972年)扩展了她1968年的哈佛博士论文。在书中,博登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想法:AI程序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心理学形式。这种方法允许在抽象的、非生命系统中严格研究心理过程,最终目标是揭示适用于理解生命体心理过程的原则。

博登作为AI权威的声誉因《人工智能与自然人》(1977年)而确立。这本537页的著作提供了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AI研究的全面且易于理解的回顾和分析。它常被引为世界上最早的AI书籍之一,探讨了各种AI系统在增进我们对人类心理学理解方面的效用,深入探讨了AI进步引发的哲学问题,并思考了AI技术在教育、法律、医疗保健以及音乐创作和诗歌等创意领域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些话题至今仍高度相关。

创造力这个复杂的主题,无论是在生命系统还是人工系统中,都是博登职业生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她在随后的书籍中不断扩展她的调查和批判性分析,包括1990年、1994年和2010年出版的作品,最终在与数字艺术家欧内斯特·埃德蒙兹合著的《从手指到数字:一种人工美学》(2019年)中达到高潮。她的广泛著作还包括对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79年)工作的简洁总结、几本关于AI作为理论心理学和心灵计算机模型的书籍、《人工智能哲学》(1990年)以及她编辑的文集《人工生命哲学》(1996年)。她那宏伟的两卷本著作《心即机器:认知科学史》(2006年),近1700页,提供了她对整个认知科学独特而独到的视角。

在萨塞克斯大学,博登与哲学家亚伦·斯洛曼和计算机视觉研究员马克斯·克劳斯于1974年共同启动了认知研究项目(CSP)。这项极具创新性的倡议旨在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AI研究人员联合起来,进行集体的“心智研究”。CSP吸引了渴望在各自领域前沿探索跨学科问题的学者。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CSP被公认为英国两个领先的AI研究中心之一。它的发展促使其在1987年转型为独立的认知科学学院,博登担任其创始院长。她坚决认为新学院将秉承CSP包容和协作的跨学科研究社区传统。该学院后来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系,成为认知与计算科学学院,并于2003年重组为萨塞克斯认知科学中心,即其现有形式,由来自大学各学院的50多名学者组成。

博登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她于1983年当选英国科学院院士,并于1989年至1991年担任副院长。1993年,她成为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会员。她于2001年被授予OBE勋章,并于2017年获得著名的ACM AAAI艾伦·纽厄尔奖。剑桥大学的利弗休姆智能未来中心和萨塞克斯大学都设立了以她命名的年度讲座。

除了学术成就,博登还以其充满活力的个性而闻名。同事和朋友们回忆她聪明、无畏、不墨守成规、热情幽默,对对话和思想辩论有着永不满足的渴望。她几乎总是穿着紫色衣服,佩戴独特的珠宝——紫色也显著地出现在认知科学学院的官方材料中。她对库克群岛培养了深厚而持久的感情,每年在那里度过六周,持续了近三十年,珍爱那里的鼓乐和舞蹈,并成为波利尼西亚的杰出学者。她支持和鼓舞人心的导师作用是她职业遗产的基石,为许多新兴的学术生涯提供了“发射台、火箭和燃料”。

玛格丽特·博登于1967年与作家兼出版商约翰·斯皮尔斯结婚,直至1981年离婚。她身后留下了儿子拉斯金、女儿杰哈恩以及四位孙辈:拜伦、奥斯卡、卢卡斯和阿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