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战略:2025年迈向商业化应用

Theaiinsider

人形机器人,曾经主要局限于科幻领域,正在迅速向2025年的商业可行性过渡,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强调了这一转变。这种加速发展在中国尤为明显,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成为这项变革性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中国的这一动力源于劳动力持续短缺、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显著突破等多重因素。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雄心在其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的长期指导方针中清晰阐明。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颠覆性创新”。工信部旨在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并建立初步的创新体系,在机器人“大脑、小脑和肢体”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27年,目标是显著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可靠的工业供应链,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正在工业和服务领域获得关注。尽管广泛应用仍是未来的前景,但其实际应用已超越单纯的演示。例如,2025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示了来自80多家公司的60多款人形机器人模型,展示了从工业制造和物流到零售客户服务和餐厅送餐等多种能力。上海电气等公司推出了“SUYUAN”等工业人形机器人,专为物流和装配线操作等任务设计,具有高精度和动态运动能力。开普勒的“先行者K2大黄蜂”机器人成功完成了8小时直播,展示了其在物流分拣、物料搬运和汽车制造方面的耐力和可行性。PND机器人公司也发布了Adam-U,一个专注于推进数据采集和操作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平台。

中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动力深植于其人口现实。面对人口下降、老龄化以及工业劳动力萎缩的挑战,机器人技术进步被视为确保经济未来发展和维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机器人密度已超过许多国家,拥有超过3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运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促使中国企业加速采用工业机器人。

政府支持在这一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正通过各种政策、创新中心和财政援助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例如,上海建立了开创性的“机器人学校”,以加速培训和开发,而北京则承诺设立100亿元人民币基金和一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这种强大的生态系统,加上生成式AI和硬件创新方面的进步,正使中国人形机器人能够以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

尽管中国仍承认在AI算法和核心部件等某些领域落后于全球领先者,但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和广泛的实际部署场景提供了显著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实现快速迭代和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经历大幅增长,预计将从2024年的27.6亿元人民币激增至2029年的750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一积极的推动标志着中国在主导新兴技术和重塑全球工业格局方面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