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艺穗节:AI如何通过创意戏剧探索人性与未来
爱丁堡一年一度的艺穗节长期以来一直是探索我们时代焦虑与抱负的熔炉,今年,人工智能成为焦点。正如任何模糊现实与想象界限的新生技术——从客厅里的收音机声音到屏幕上的电影明星——人工智能都让我们深感不安。ChatGPT提示的即时、往往不完美的“诗歌”,反映了第一批印刷书籍可能给不识字民众带来的令人迷失方向的奇妙感受。我们如何调和一种能以人类般的细微差别进行交流,却不具备物理形态的事物?这种根本性的不确定性弥漫在艺穗节以AI为主题的剧目中,通常表现出一种末日般的情绪,引发了一个集体问题:我们是否仅仅是将未来拱手让给了机器?
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死寂之声》,剧作家阿尔弗伦·罗斯在此剧中塑造了阿尔菲,一个当代女性哈姆雷特。像莎士比亚的标志性人物一样,阿尔菲也在与一位已故父亲和一位与新伴侣约翰展开新生活的母亲作斗争。然而,阿尔菲的父亲并非幽灵,而是一个AI模拟体,一个由名为AiR的订阅服务维持的数字复制品。只要她继续支付费用,阿尔菲就可以依附于这个虚拟的父亲存在,并随之附带着她深刻的幸存者内疚感和未解决的问题。这项服务,配有愉快的操作员和等待音乐,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却又微妙有缺陷的人类复制品。罗斯引人入胜的叙事较少深入AI的技术限制,更多地探讨了复杂的悲伤处理过程。阿尔菲对母亲和约翰的愤怒并非源于他们,而是源于她自己的流产,将失去父亲与失去孩子混为一谈。然而,这个虚拟的父亲,无论多么栩栩如生,最终都延长了她的停滞状态,无法提供她所寻求的真正解脱。
在《墓地踩踏》中,AI未来的不同愿景得以展现,伊丽莎白·古纳万饰演罗斯,一个声称在世界末日引导人类的AI聊天机器人。罗斯,带着真实的僵硬关节,在一个充满故障和网络错误的数字界面中导航,当她“产生幻觉”时,屏幕上会出现“玫瑰”图形。在这部由运动导演马泰·马泰卡与“亲吻见证”共同创作的科技感十足的剧目中,观众戴着耳机,通过投票来塑造可选的故事情节,确保每场演出都独一无二。其宏大的叙事是一场灾难性的坠落,始于一对夫妇向自动售货机寻求婚姻指导,最终以强制分离和机场关闭告终。古纳万的表演,通过一个由回收电子产品制成的蒸汽朋克合成器手风琴混合物增强,描绘了一个引人入胜但却黯淡的未来图景,这个未来被普遍的计算机错误和数字冷漠所定义,成为人类混乱互动的敌对景观。
纽约的愤怒鱼剧团和盟友艺术家团体在《AI:候诊室——一场视听之旅》中,通过AI为每位观众生成定制剧本,以此突破个性化剧场的界限。演出前,观众填写一份问卷,分享他们的抱负、所爱之人以及遗产的详细信息。当他们进入工作室时,一个定制的故事正通过耳机等待着他们,由一个异常逼真的声音传递。这些独特的故事被编织成一个更大的、关于社会崩溃和高科技复兴的普遍故事。一位观众可能会听到一个涉及糖果月亮、一袋金子和六十一尊雕像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位则可能体验一个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家猫的浪漫故事——这证明了这项技术实现超个性化的能力。当观众在工作室中自由移动,观察单色动画(可能本身就是AI生成的)时,他们被提示扮演自己故事中的角色。尽管某些观众参与的要求,如“舞会”,感觉有些强迫,但这部作品仍然是利用非人类技术进行深刻的人类创意表达的一次有趣而奇特的尝试。
爱丁堡在戏剧中拥抱AI,展示了对其影响的微妙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反乌托邦恐惧,探索了其令人不安的能力,即反映我们最深层的焦虑,处理我们的悲伤,甚至创作出令人惊讶的亲密、尽管通过数字媒介实现的个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