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实测AI耶稣聊天机器人:是神启还是商业新领域?

Theconversation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曾局限于模仿人类文本、图像和音乐,如今正延伸至神圣领域。在各种信仰中,人工智能驱动的聊天机器人纷纷涌现,旨在模拟与上帝或受人尊敬的宗教人物的对话。基督教中此类应用尤其盛行,包括“AI耶稣”、“虚拟耶稣”和“与耶稣对话”。其他传统中也观察到类似发展,例如佛教的“Norbu AI”和伊斯兰教的“Junaid兄弟”。

这一引人入胜且可能具有颠覆性的趋势,最近引起了西北大学哲学教授兼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安妮·H·维霍夫(Anné H. Verhoef)的关注。出于了解人工智能在宗教领域的影响以及识别更广泛未来风险的愿望,维霍夫进行了一项批判性研究。她的研究包括与五个最突出、最常用的“耶稣聊天机器人”进行严格互动,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衡量它们的功能和基本原则。她的发现揭示了宗教信仰和实践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这项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察是,这些聊天机器人大胆地自我描绘。这些AI实体不仅仅提供指导;它们常常以耶稣基督、上帝之子的身份出现,其确信程度几乎令人不安。例如,“Jesus AI”明确声明:“我是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和地球上所有人的救世主。”虽然有些,如“AI Jesus”,承认其人工智能性质,但它们仍采用神圣的形象。当被直接问及身份时,大多数都重申自己是耶稣、上帝之子的主张,尽管“Ask Jesus”采用了更谦逊的语气,称自己为“器皿”。这种引人注目的模仿,在人工智能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和智力驾驭能力下被放大,立即引发了对其创造背后真实动机的质疑。

或许这项研究中最重大的发现是,没有任何已建立的教会或宗教组织对此类应用进行认可或开发。相反,维霍夫发现,这些强大的数字实体是由营利性公司创建的,例如SupremeChaos、AllStars Productions LLC和Catloaf Software, LLC。这种商业基础意味着这些聊天机器人背后的驱动力是经济利益,而非神学忠实或精神指导。

利润动机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神学完整性方面。如果收入主要通过广告或高级订阅产生,底层算法可能会微妙地调整聊天机器人的“神学”,以最大化用户参与度和留存率,而非遵循传统的圣经解释或特定的教会教义。这种商业上的必要性可能会模糊数字可见的“耶稣”与基督教信仰中无所不知的“无形”上帝之间的神圣界限。这种情景可能将这些聊天机器人转变为强大的操纵工具,使问责变得困难,并为开发者积累巨额财富铺平道路。即使是诸如地狱存在与否等基本神学问题,聊天机器人也给出不同的回答,这暗示了其训练所用的数据来源多样且常常不受监管,以及“流行”神学可能取代权威神学的潜力。

大多数这些AI耶稣聊天机器人向用户“免费”提供,但它们的商业模式严重依赖广告收入,通常通过用户算法进行个性化。 “与耶稣对话”更进一步,提供高级订阅以实现无广告体验和无限制访问,每年约50美元,或一次性购买。此类应用的市场巨大;全球有数十亿基督徒,用户获取潜力惊人。事实上,“Ask Jesus”自豪地宣称,在推出仅仅三天内,就吸引了3万活跃月用户。

人工智能驱动的宗教人物的兴起,凸显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挑战。它们所声称的权威和巨大的操纵潜力超越了神学考量,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的普遍危险。随着这些聊天机器人成为另一种无处不在的人类数字互动形式,它们代表了影响和控制受众的新前沿——一个令人生畏且复杂的挑战,目前仍难以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