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蔑称“叮当”走红网络,成最热门侮辱词

Fastcompany

随着人工智能辩论的日益激烈,怀疑者和不安的公众越来越多地使用贬义词来表达他们对这项技术的不满,一场新的语言战线已经开启。其中,“叮当”(clanker)这个源自《星球大战》宇宙的侮辱性词汇,已迅速成为一个流行的贬义词。谷歌趋势数据显示,该词在6月初的搜索量显著激增。

在网上,这个词已成为围绕AI讨论的常见用语。在TikTok和X(前身为Twitter)等平台上,用户或幽默或嘲讽地使用“叮当”一词。例如,一位TikTok用户幽默地设想了“2088年的叮当集会”,而另一位X用户在看到埃隆·马斯克的擎天柱机器人分发爆米花的视频后,宣称“让你们这些油腻、没有灵魂的叮当手离我美味的人类食物远点”。这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趋势:即使在日常场景中,机器人的物理存在也会引发强烈、通常是负面的语言反应。

这个词的影响力已超越普通的网络玩笑,甚至进入了政治话语。亚利桑那州民主党参议员鲁本·加列戈(Ruben Gallego)最近在X上利用这个词,在谈到自动化客户服务系统时表示:“我的新法案确保如果你不想和‘叮当’说话,你就不必和它们说话。”公共人物的这种采纳,凸显了这些新兴词汇如何迅速渗透到关于AI监管和公众互动的主流对话中。

这种语言趋势不仅限于针对AI实体本身的词汇。一个平行发展是,针对AI系统的人类用户也出现了新的贬义词。围绕xAI的聊天机器人Grok的讨论催生了“Grokker”(格罗克使用者)、“Groklins”(格罗克小妖)和“Grocksuckers”(格罗克舔狗)等词汇。同样,在TikTok上,过度依赖ChatGPT的个人有时被称为“sloppers”(懒散者)。这表明社会分歧日益加剧,对AI的使用或被认为过度依赖AI,可能成为社会分类和嘲讽的基础。

这些新兴的语言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人工智能普及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不安。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美国成年人对AI的担忧持续增加。超过一半的美国人(51%)现在对AI的崛起表示出比兴奋更多的担忧。这些焦虑涵盖了从AI可能取代人类工作到“聊天机器人成瘾”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对AI及其用户迅速采用此类贬义词也引发了一场微妙的辩论。一些观察家认为,使用这些新蔑称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当它们似乎呼应或平行于现有种族歧视性词汇,或延续刻板印象时。另一些人则展望未来,表达了一种更个人的担忧,想知道他们将来是否会后悔现在说的话。正如一位X用户所思:“我不想在五十年后看着一个机器人,然后说‘你不懂,那时候情况不同……’”这种情绪凸显了人类与他们正在创造的智能机器之间复杂而不断演变的关系,当下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成为未来反思甚至懊悔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