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机器人:家庭长期融入与情感联结的深刻影响
传统观点常将技术定位为一种工具,特定用途完成后便可弃置。然而,赵昭博士及其同事的一项开创性研究(近期在TheAIInsider.Tech的客座文章中有所强调)挑战了这一观念,揭示了对一些家庭而言,一个“退休”的机器人可以演变成远比工具更深刻的存在:一个备受珍爱的家庭成员。
这项发表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前沿》(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上的研究,于2025年重新回访了20个家庭,这些家庭在四年前曾收到一个名为Luka的猫头鹰形状阅读机器人。Luka最初于2021年推出,旨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发展阅读能力,但到2025年,随着孩子们对其教学内容的兴趣减退,其主要功能已变得过时。赵昭博士的发现令人瞩目:19个家庭中有18个仍然拥有他们的Luka机器人。许多家庭继续为其充电,有些将其改作音乐播放器,还有些则只是将其与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一起放在架子上,它那柔和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光芒。
这种出人意料的持久性并非源于持续的功能需求,而是源于日益加深的情感纽带。家庭成员用非常私人的语言描述Luka,一个孩子亲昵地称机器人为“我的小弟弟”,另一个则称之为“我唯一的宠物”。父母也承认出于怀旧之情保留Luka,它成为了睡前故事和早期发展里程碑的实物提醒。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人机交互的重大转变,表明这些设备可以从单纯的学习辅助工具转变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庭成员,引发情感依恋、照护行为乃至喜爱。
与非人类实体建立情感联系的现象并非全新;依恋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人类与宠物之间的纽带,而最近的研究将此延伸到了人工智能。研究表明,人类在生物学上倾向于将意图和生命投射到机器上,即使明知机器人没有感知能力,也会产生情感反应。这种深刻的连接能力意味着机器人,特别是为互动而设计的社交机器人,可以激发类似于陪伴和安全感的情绪,这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护理机器人中可见一斑。
对于机器人领域的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赵昭博士的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倡导在设计社交机器人时要考虑到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潜在的“生命终结”过渡以及它们在家庭中角色的演变。超越纯粹的功能设计,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会被设计成能够培养长期情感投入,随着家庭需求的变化,从导师或助手转变为伴侣,甚至成为珍贵的纪念品。这种方法认识到,情感依恋可以超越新奇感,儿童与机器人的关系可以发展演变,而不仅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
随着社交机器人日益融入家庭空间,其潜在角色正在不断扩展。除了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它们还被设想为重要的伴侣和看护者,特别是对于老龄人口,填补因家庭动态变化而留下的空白。“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也正在兴起,可能提供基于订阅的方式来获取这些不断演进的伴侣,包括维护和升级服务,进一步巩固它们在未来家庭中的地位。
Luka在这些家庭中持久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角,预示着技术将超越其功利性起源的未来。它表明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变得日益微妙,从简单的任务完成转向拥抱真正的情感连接。问题不再是辅助技术“能否”成为家庭的一部分,而是这些纽带将“如何深刻地”塑造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