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I广告引争议:交出大脑给LLM就能找到真爱?

Futurism

谷歌最新的广告攻势“只管问谷歌”(Just Ask Google)旨在将其人工智能能力定位为改变人生的伴侣。然而,其中一个电视广告因其离奇的前提而备受关注:它暗示将个人生活决策委托给一家万亿美元公司的AI,即使是最漫无目的的人也能找到真爱。这种叙事催生了贬义词“sloppers”(意指那些完全依赖AI的人),凸显了科技巨头面临的一个持续挑战:如何有效地向普通大众推销AI。

该广告介绍了泰德(Ted),一个生于1998年(谷歌搜索引擎同年推出)的普通人。广告试图通过追溯泰德的谷歌搜索历史来唤起怀旧情绪,从他童年时关于詹姆斯·布朗特(James Blunt)音乐视频的查询,到他现在作为一名26岁单身汉,在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中摸索,包括令人望而却步的约会应用。为了找个“酷”的晚间活动,同时又能“合理时间”回家,泰德转向了谷歌的“AI模式”。AI推荐他去参加詹姆斯·布朗特的周年巡演。奇迹般地,在演唱会上,泰德遇到了将成为他一生挚爱的女人。旁白总结道:“泰德就是这样找到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寻找的东西……生活充满了问题。幸运的是,你可以只管问谷歌。”

除了这个可疑的前提,广告在基本执行上也迅速失误。在关键的演唱会场景中,播放的竟是塔尔·巴赫曼(Tal Bachman)的流行摇滚歌曲《She’s So High》,而不是詹姆斯·布朗特的歌。这个事实性错误没有逃过观众的眼睛,他们迅速指出了这一不符之处,讽刺地指出谷歌自己的搜索引擎本可以验证音乐选择。这一失误凸显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公司在阐明其工具的实际价值方面持续面临困境。虽然AI可以协助起草电子邮件或进行基本研究等任务,但营销人员往往回避承认用户真正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无论是通过AI聊天机器人寻求陪伴(通常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还是将其用于学术捷径。广告的潜在信息——用户需要AI来安排他们的生活才能找到幸福——可能被视为居高临下,将受众描绘成需要数字干预才能体验有意义事件的无能“笨蛋”。

考虑到大型语言模型固有的局限性,广告将“AI模式”宣传为卓越的生活指南尤其具有讽刺意味。谷歌的AI似乎并非革命性的升级,反而像是其传统搜索引擎的劣质版本,极易出现“幻觉”——生成虚假或无意义的信息。这对谷歌来说并非孤立事件。其Gemini AI模型最近的一个超级碗广告就曾错误地宣称高达奶酪占全球奶酪消费量的60%,谷歌后来不得不追溯性地纠正这一说法。此外,Gemini还被发现会生成抄袭文本。如果如此根本性的错误都能在旨在展示AI最佳能力的、高度精美且昂贵的营销活动中出现,那么这些系统每天处理的“数百万次搜索”的可靠性就引人深思。

也许最令人不安的是广告中关于数据隐私和自主权的微妙而普遍的暗示。叙事暗示,谷歌通过记录泰德从小到大的搜索查询,掌握了他偏好的私密信息,从而使AI能够推荐一条通往“真爱”的道路。这种描绘暗示了一个未来:AI不仅理解,而且积极地安排个人命运,模糊了有益建议和操纵控制之间的界限。其潜在信息似乎是,通过将决策权交给谷歌的AI,用户可以解锁一个预定好的、理想的生活,将谷歌描绘成一个仁慈、无所不知的幕后操控者。

最终,以泰德的故事为例的谷歌“只管问谷歌”活动,鲜明地提醒着科技行业在将AI与人类体验真正联系起来方面持续面临的困境。该广告并未阐明该技术的真正潜力,反而无意中凸显了其缺陷、营销失误以及AI未来不是赋能用户,而是试图支配他们生活的令人不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