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
随着企业为追求成本节约,特别是在创意领域,越来越多地转向生成式AI工具,许多企业正不经意间踏入一个法律雷区。虽然这些先进的算法可以快速生成面向公众的内容——从标志和宣传文案到整个网站——但版权侵权的潜在风险巨大,可能导致高昂的法律费用。
根据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AI和知识获取法律项目总监基特·沃尔什(Kit Walsh)的说法,法律原则很简单:如果AI生成的内容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实质性相似”,则很可能发生侵权,除非其符合合理使用(fair use)的条件。这种危险不仅限于蓄意盗用;即使是中性的提示,例如要求Bing图像创建器生成一个“视频游戏水管工”,也可能产生受版权保护的知识产权,比如人们熟悉的超级马里奥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是否有意或是否知情,都可能被追究责任。为了减轻这些重大风险,沃尔什建议企业与其总法律顾问合作制定健全的法律AI政策,并且至关重要的是,确保对所有AI生成的公共材料进行人工审查。
侵权的财务影响可能各不相同。迈阿密EGPD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业务负责人本杰明·贝德拉瓦(Benjamin Bedrava)指出,如果一家小型企业侵犯了任天堂这样的大型实体的版权,最初可能会收到一封停止侵权函,在诉讼发生前有机会纠正情况。然而,如果受害方是直接竞争对手或规模相当的企业,那么走向诉讼的道路将直接得多。损害赔偿可能非常可观,其确定因素包括从侵权材料中获得的利润以及侵权是否属于“故意”行为。根据美国法典第17篇第5章,版权持有人可以要求实际损害赔偿(包括被告的利润)或法定损害赔偿,后者每件侵权作品最高可达3万美元,如果侵权被证明是故意的,则可升至15万美元。虽然法院有时可能会判给相当于许可费的赔偿(可能低至1500美元),但真正的财务负担往往在于高昂的法律费用,这些费用很容易达到15万美元。除了金钱处罚,被迫放弃AI生成的标志或标语可能导致对品牌和营销材料(如招牌、广告牌或网站开发)已投入的投资造成重大损失。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提供生成工具的AI公司——无论是Meta、OpenAI、Midjourney、Google还是Microsoft——将承担法律后果。然而,查看大多数AI供应商的服务条款(TOS)会发现,它们明确声明不对因用户生成内容而引起的诉讼负责。例如,OpenAI的服务条款明确指出,企业必须赔偿公司因其使用服务和内容而产生的第三方索赔。同样,Bing的图像创建器服务条款否认其生成材料不侵犯第三方权利的任何保证。
尽管微软、OpenAI和Anthropic等一些主要参与者已开始向某些付费商业客户提供有限的赔偿,但这些政策远非“免死金牌”。此类协议通常附带许多警告条款,使其变得极其不可靠。例如,OpenAI对API、ChatGPT Team或ChatGPT Enterprise用户的赔偿不适用于以下情况:客户“知道或应该知道”输出是侵权的;安全功能被忽略;输出被修改或与非OpenAI产品结合;或者客户对输入缺乏权利。正如Stockman & Poropat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迈克·波罗帕特(Mike Poropat)所指出的,赔偿“从不牢不可破”,并且很容易被瓦解,其中“应该知道”条款代表了一个“敞开的大网”来追究责任。关于何为“修改”也存在疑问——仅仅在Photoshop中裁剪图像或在Word中编辑文本是否会使赔偿失效?最终,这些条款提供了一种追究AI平台的机制,而不是对初始法律行动的保证盾牌。
尽管AI供应商对用户责任声明免责,但它们自己正日益面临版权持有人的法律挑战,后者认为这些平台促成了侵权。2025年6月,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就 Midjourney 提起了引人注目的诉讼,声称其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版权侵权。这些工作室声称,Midjourney 在其训练阶段以及为订阅者生成的输出中,通过复制、展示、分发和创建衍生作品,直接侵犯了他们的作品。然而,Midjourney 表示用户对其提示和输出负有全责。这导致了间接侵权索赔,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声称Midjourney未能阻止有问题的内容,并在其“探索”部分推广侵权艺术作品,从而促成或诱导了侵权行为。Midjourney 为其训练过程辩护为“典型的转化性合理使用”,认为在没有具体通知和使用背景的情况下,它无法知道图像是否侵权,因为流行文化角色有许多合法的非商业用途。无论这些备受瞩目的诉讼结果如何,个体用户仍然面临法律风险,尽管大公司通常会针对AI生成器,因为它们拥有更大的财力。
除了侵权风险,企业还必须应对另一个关键的法律限制:根据美国法律,AI生成的内容通常不享有版权。美国版权局坚持认为此类内容缺乏人类作者,这一立场在诸如Thaler v. Perlmutter(AI生成图像被拒绝版权)和Naruto v. Slater(确立非人类实体无法获得版权)等案件中得到证实。如果一部作品结合了人类和AI生成的元素,只有人类创作的部分才有资格获得版权保护,正如平面小说Zarya of the Dawn所显示的那样。
然而,品牌保护方面有一线希望:AI生成的标志或标语可以注册为商标。与版权不同,商标不需要人类作者;它们只需要充当“来源指示符”,让消费者能够立即将标志或标语与特定产品或服务联系起来。
为了驾驭这个复杂的法律环境,企业必须优先考虑人工监督。彻底检查AI生成材料与现有版权作品的对比——使用谷歌图片搜索(用于视觉内容)或精确引用搜索(用于文本)等工具——至关重要。虽然AI生成内容可能无法获得版权,但对品牌资产进行商标注册为保护身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最终,最关键的保障是“人工干预”(human in the loop)。正如知识产权律师特拉维斯·斯托克曼(Travis Stockman)所建议的,公司应将真正的人类创造力融入最终材料中,仔细审查输出,记录其创作过程,并充分了解其使用的任何AI工具的许可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