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大会2025:科幻迷对AI的担忧从虚拟走向现实

Geekwire

西雅图,这座常常走在技术创新前沿的城市,正在举办2025年世界科幻大会(Worldcon 2025),这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幻盛会。然而,在对未来进行思辨的庆祝氛围中,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真实而紧迫的担忧正引发激烈辩论,凸显了信息生态系统中技术进步与人类创造力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当前争议的核心源于2025年西雅图世界科幻大会组织者在四月份披露的一项信息:他们曾利用ChatGPT筛选了超过1300名潜在的活动小组成员。这一承认立即引发了科幻和奇幻社区的广泛谴责,该社区认为以这种方式使用生成式AI是对人类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直接冒犯。反弹如此强烈,以至于大会主席凯西·邦德(Kathy Bond)发表了道歉声明,承认了错误并承诺在不使用任何AI工具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整个筛选过程。这一事件还导致几名世界科幻大会关键工作人员辞职,其中包括雨果奖管理员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yte),他强调雨果奖评选过程本身并未D使用任何大型语言模型(LLM)或生成式AI。组织者曾表示,AI筛选过程旨在节省“数百小时的志愿工作人员时间”,该过程涉及提示ChatGPT搜索与申请人姓名相关的“丑闻”,如恐同症、种族主义或性行为不端,并且结果都经过人工审核。然而,社区的迅速反应凸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此次世界科幻大会事件并非孤立的震颤,而是创意产业中普遍焦虑的显著症状。对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来说,生成式AI的兴起代表着一个“生存问题”。一个主要担忧是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来训练AI模型,这实质上是“抄袭”人类创作的作品以生成新内容。Meta、OpenAI和Anthropic等主要科技公司目前正面临法律挑战,原因是它们涉嫌未经补偿或同意使用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文本、视频和音频。这种情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呼应,包括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内的400多名英国音乐家于2025年4月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要求改革版权法以保护艺术家免受AI剥削。

这场辩论还延伸到AI时代著作权和所有权本身的定义。尽管美国版权局于2025年5月明确表示,如果AI辅助作品表现出“足够的人类创造力”,则可以获得版权保护,但纯粹由机器生成且无人类大量参与的内容仍不在此范围。这种法律上的模糊性给创作者和企业都带来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正在探讨提案,允许AI开发者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训练,除非所有者明确“选择退出”,这一立场已引起创意权利组织的强烈反对。

除了知识产权,对AI影响信息生态系统本身的担忧也十分深远。AI生成逼真但虚假内容的能力,从新闻文章到深度伪造,挑战着真相的辨别和信息的完整性。正如以《三体》闻名的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二月份观察到的那样,虽然当前AI生成的作品可能缺乏“思维过程”和“新想法”,但其快速发展可能很快使人类作家成为“最后一批其作品无疑是由人类创作的科幻作家”。AI驱动内容充斥市场的可能性引发了关于人类创造力贬值以及未来证明人类著作权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的问题。

作为对世界科幻大会争议和这些更广泛担忧的直接回应,一场为期一天的、不使用AI的替代会议“西雅图并行大会”(ConCurrent Seattle)于今天,即2025年8月14日,在世界科幻大会场馆附近举行。这一独立活动明确承诺“永不使用生成式AI/大型语言模型”,是创意社区渴望拥有以人类艺术至上的空间的具体体现。这种讽刺意味显而易见:长期以来在叙事中构想和探索人工智能的同一个社区,现在正努力应对其复杂而真实的含义,要求建立道德框架和保障措施,以保护创造力和信息中的人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