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大会:科幻迷对AI的真实担忧爆发

Geekwire

正在进行的全球顶级科幻大会——2025年西雅图世界科幻大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现实世界辩论的中心,这场辩论恰恰反映了其体裁经常探讨的主题:人工智能对人类创造力和信息生态系统产生的深刻且有时令人不安的影响。这场争议始于四月份,当时组织者透露已使用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来审查1300多名潜在的小组嘉宾。

这一披露立即引发了科幻和奇幻界的广泛强烈抗议,促使世界科幻大会主席凯西·邦德(Kathy Bond)发表道歉声明,并承诺在不使用AI工具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整个审查过程。使用ChatGPT的既定目的是为了简化对潜在“丑闻”的背景调查,例如恐同、种族主义或骚扰,这项任务传统上会耗费数百小时的志愿者时间。组织者声称,AI节省了时间,甚至在人工审查后提高了审查准确性。然而,批评者迅速指出生成式AI固有的不可靠性和潜在偏见、其巨大的环境代价,以及未经同意或补偿而在受版权保护作品上进行训练所引发的伦理担忧。反弹之大,足以导致包括雨果奖管理员在内的三名世界科幻大会高级官员辞职。

为直接回应这场争议,一些作家和粉丝组织了“西雅图同期大会”(ConCurrent Seattle),这是一个为期一天、与世界科幻大会同期举行的无AI替代会议。由小说家兼雨果奖入围者蔡美亚(Mia Tsai)牵头,“西雅图同期大会”明确拒绝使用生成式AI,声称“当生成式AI被用于窃取艺术家作品并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时,它就无处可容身”。该活动旨在提供高质量的节目,同时秉持大会传统的人工驱动精神。

世界科幻大会事件是创意产业内部对AI日益加剧的广泛焦虑的一个缩影。作家和艺术家担心生成式AI工具正在剽窃他们的作品,贬低人类贡献,并威胁到他们的生计。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SFWA)积极推动“选择加入”制度,即如果创作者的作品被用于训练AI模型,他们应获得补偿。美国版权局也反映了这些担忧,声明不注册未经大量人类创作的AI生成作品。

除了版权,内容创作中AI的伦理考量至关重要。专家强调,当AI参与其中时,需要保持透明度,并警惕算法偏见以及生成不准确或“幻觉”信息。尽管AI正在迅速改变设计、音乐和视频编辑等行业,提供新的工具和效率,但关于AI应被视为人类艺术家的“合作者”还是“竞争者”的辩论仍在继续。世界科幻大会事件凸显了制定健全治理和伦理框架的紧迫性,以确保AI服务于人类创造力,而不是损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