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先驱玛格丽特·博登逝世,享年88岁:思想与创造力哲学的奠基人
英国先驱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玛格丽特·博登于7月18日在英格兰布莱顿逝世,享年88岁。她曾利用计算的概念框架来剖析思想和创造力的本质。她的死讯由萨塞克斯大学公布,20世纪70年代初,她在该大学在建立如今被称为认知科学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项开创性举措汇集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营造了一个致力于揭示人类心智复杂性的协作环境。
博登教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一个主要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中,她是一位真正的开拓者。她的大量著作,特别是通过其里程碑式的书籍,如《创造性思维:神话与机制》(1990)和《心智即机器:认知科学史》(2006),在数十年来深刻影响了围绕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哲学论述。她的见解 remarkably prescient,早在人工智能成为主流话题之前,就预见到了其巨大的潜力与固有的局限性。
哲学家兼伦理学家布莱·惠特比在2014年BBC电台的一次节目中强调了她独特的贡献,他评论道:“玛吉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一位启发、激励并塑造了科学的哲学家。”他强调了这一区别的重要性,指出尽管许多当代科学家常常忽视哲学贡献,但博登教授的一生和工作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驳,展示了深入哲学探究的深刻实践价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博登教授对计算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论参与,但她本人却承认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足。“我无法应付这些该死的东西,”她曾坦白道,“我的桌上有一台Mac,如果出了任何问题,那简直是一场噩梦。”然而,这种与硬件的个人斗争并没有削弱她的信念,即计算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可以解释人类思维的复杂机制。
对于博登教授而言,创造力并非神秘的神圣火花,也不是突如其来的“尤里卡式”天才闪现。相反,她将其定位为一个过程——一个认知功能的复杂互动,原则上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甚至模拟。这种观点标志着与传统、常常浪漫化的创造灵感观点的重大背离,将其牢固地置于科学探究和计算理解的范畴内。因此,她的工作揭示了创造力的奥秘,使其成为严谨分析的可及主题,并为理解生物和人工智能系统如何产生新颖想法开辟了新途径。她的遗产在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持续的跨学科对话中得以延续,这证明了她对我们理解“心智即机器,机器即心智”的持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