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现实AI太可怕,《终结者》新故事无从下笔

Theguardian

曾首次将自主杀戮机器带上大银幕的电影 visionary 詹姆斯·卡梅隆,如今面临一个意想不到的创作瓶颈:现实世界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位导演最近向 CNN 坦承,他难以构思新的《终结者》故事,并非因为缺乏时间或片厂兴趣,而是因为现实世界中人工智能的进步正日益映照、甚至超越他最恐怖的虚构场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不会被真实事件超越,”卡梅隆承认,并表示我们本质上已经生活在一个科幻时代。

对于一位在1984年以《终结者》电影描绘杀手机器人,震惊了观众的电影人来说,这种困境是情理之中的。那部电影设想了一个人类几乎被机械霸主毁灭的未来。那时,会思考的机器追捕人类的概念纯属推测。如今,唯一真正牵强附会的元素可能只是 T-800 单独且赤裸地抵达,而不是由一支 AI 引导的无人机军队护送。虽然时间旅行仍然遥不可及,但当代 AI 已经拥有了包括自学讽刺、城市范围内的普遍人脸识别以及能够做出生死决策的复杂机器人学习系统等能力。曾经是恐怖推测小说的“天网”概念,现在令人不安地感觉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互联的数字网络,拥有核武库。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恐惧不再是遥远的未来冲击;它已成为日常新闻头条,从 AI 驱动的间谍软件和深度伪造骗局,到模糊现实界限的声音模仿聊天机器人。《终结者》系列不再是引发技术偏执的唯一源泉。

卡梅隆的创作困境因该系列自身在吸引力方面的挣扎而加剧。近几十年来,这个系列显然未能吸引观众。《终结者:黑暗命运》(2019年)尽管卡梅隆参与了开发,主演琳达·汉密尔顿也回归,但在票房上却表现不佳。要找到一部真正引起观众共鸣的电影,必须追溯到1991年的《终结者2:审判日》。其后的几年里,一系列续集在过于阴郁和完全荒谬之间摇摆。

为了重振该系列,许多人建议进行一次彻底的系统重启,类似于《猎物》如何重振《铁血战士》系列,或者《异形:罗慕路斯》如何旨在恢复人们对异形(Xenomorphs)的兴趣。然而,现年70岁的卡梅隆似乎更专注于当前 AI、超级智能以及人类自我毁灭倾向所带来的复杂、存在主义挑战。这种智力追求并不自然地符合该系列经典的“无情怪物追杀几个倒霉人类两小时”的公式。新的《终结者》续集的核心挑战在于将其既定 DNA——不可阻挡的赛博格、爆炸性追逐以及莎拉·康纳不屈不挠的反抗——与21世纪 AI 预言中更平淡却同样可怕的焦虑融合起来。

这种创作上的走钢丝可能会带来诸如《终结者7:猎杀名单》的概念,其中一名孤独的自由战士在被毁的城市中被一个使用预测性警务算法的 T-800 追捕,该算法能预测她的一举一动。或者可能是《T7:奇点之母》,讲述一个类似莎拉·康纳的人物保护一个青少年程序员,其聊天机器人注定会进化成天网。一种更令人不安的讽刺方法甚至可能设想《终结者7:条款与条件》,其中人类的覆灭不是核战争,而是集体无意识地同意了天网的新隐私政策,从而释放出一支身穿皮衣的执法者军队来收取数字罚款。

最终,卡梅隆的核心观点可能是,未来即使没有他的虚构修饰,也已经足够可怕了。然而,如果有人能让末日感觉比现在更严峻,那正是那个首次让我们相信自主无人机会搜寻天空,机器会学会思考并自行杀戮的人。我们应该保持信心,相信他确实可以再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