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AI战略:是依赖还是数字泡沫?
英国长期以来在技术创新领域保持领先的雄心,如今似乎正在让位于一种更为顺从的姿态。随着英国日益采纳一项战略,批评者认为这有将数字主权外包给美国科技巨头的风险。以基尔·斯塔默爵士政府为例,这种方法似乎优先考虑承诺的效率提升而非国家自主权,严重依赖技术乌托邦式的假设。例如,科技大臣彼得·凯尔最近倡导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内使用AI生成的出院信,声称该技术可以处理复杂的医疗对话,减少文书工作并简化服务。部长们表示,在公共部门广泛采用AI可以节省高达450亿英镑的惊人开支。
然而,仔细审视会发现一个熟悉的模式:英国作为数据和公共基础设施的自愿供应者,而美国科技巨头则准备获取主要回报。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塞西莉亚·里卡普警告说,英国正走在成为美国科技产业附庸的道路上。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公共服务成为美国AI模型的关键试验场和数据来源,这些模型随后托管在美国拥有的云计算网络上。里卡普将此描述为一种“攫取主义”,即价值——无论是知识、劳动力,甚至是电力——在英国产生,但随后在大西洋彼岸实现货币化。
英国缺乏强大的国内云生态系统,加剧了这种依赖性,而政府目前的战略对此几乎没有作为。一个重大担忧是,大量公共数据,特别是来自NHS和地方当局的数据,将被输入到海外开发和训练的AI模型中。因此,从这些模型的改进或新产品的开发中获得的固有价值将归美国股东所有,而非惠及英国公众。即使是广泛创造就业的承诺也显得微弱;数据中心作为支持AI的物理基础设施,是资本密集型、能源消耗大户,通常每个只雇佣约50人。
诺贝尔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的观点也加剧了这种令人清醒的前景。他认为,当前AI部署的轨迹几乎完全是为了取代劳动力,而非增强人类能力。阿西莫格鲁指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AI有潜力赋能工人,但目前,它主要是在取代他们。因此,部长们关于生产力提高的承诺,可能不会转化为公共服务的改善,而仅仅是工作岗位的减少。
批评者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想象力的严重匮乏。一个真正致力于数字主权的政府可能会投资建设公共云,资助开源AI模型,并建立能够引导技术发展走向更广泛社会目标的机构。相反,目前的普遍战略是“通过外包实现效率”,即英国提供原材料输入,而美国获取回报。阿西莫格鲁的研究进一步挑战了乐观的预测,例如高盛对AI在十年内带来全球7%增长的预测。他估计收益远低于1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价值被美国大型科技公司攫取。
尽管利用新技术无疑是有益的,但其实施绝不能无意中加剧依赖或削弱国家能力。《在线安全法案》是数字主权成功的一个例子,它展示了英国对全球平台实施国家监管的能力。然而,艾伦·图灵研究所最近的剧变表明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现实:英国政府似乎被美国的AI所吸引,自身却缺乏清晰独立的计划。如果不改变方法,英国面临的风险将不是成为科技领域的先驱,而是在他人的数字帝国中成为一个管理良好的客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