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AI:为何有人选择成为“AI素食者”?

Theguardian

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一波日益增长的担忧正促使人们对其长期影响进行批判性审视。这种审视超越了即时效用,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和认知影响。

人工智能的普及性引发了与过去技术变革类似的问题。正如键盘的广泛采用改变了书写能力并可能影响认知学习模式一样,人工智能的深度整合也引发了对其对人类认知影响的新探究。尽管马克·扎克伯格等支持者认为,AI驱动的智能眼镜可以提供“显著的认知优势”,但反驳意见也存在,有研究表明,过度依赖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可能会阻碍批判性思维能力。

除了认知转变,人工智能的快速扩张还带来了巨大的“附带损害”。一个主要担忧是其巨大的环境足迹。训练和运行复杂的AI模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这些能源通常来自碳密集型来源,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种能源消耗也意味着巨大的水资源消耗,尤其是在冷却所需的大规模数据中心时。例如,通过AI模型生成一张简单的图片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一瓶水的能量,是标准谷歌搜索能耗的十倍。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开发往往建立在对人类劳动的剥削之上,特别是那些报酬过低的创意工作者,他们的作品在没有得到充分补偿或同意的情况下被用于训练这些系统。

为了应对这些日益增长的担忧,一场新的运动正在兴起:“AI素食主义”。这个术语描述了那些有意识地选择不使用人工智能的个体,他们援引环境、伦理和个人健康原因。尽管这个词本身可能听起来很新奇,但它概括了一种有意的决定,即脱离被认为有害的技术,这与传统素食主义的伦理消费动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AI素食主义”能否获得广泛采用仍有待观察。然而,与饮食上的素食者类似,实践者很可能会倡导他们的选择。虽然大规模的数字禁欲可能不现实,但这场运动强调了一个宝贵的原则:需要提高我们对AI消费及其对地球影响的认识。鼓励用户考虑每次AI交互的“数字卡路里计数”(即资源成本),可以促进一种更负责任的技术使用方法。

最终,“AI素食者”的兴起有力地提醒我们,技术进步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并非没有显著的代价。它促使社会就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开发和消费展开必要的对话,敦促向更可持续和更道德的实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