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延迟:企业级AI规模化的“隐形杀手”
随着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技术预算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它们期待在效率和决策洞察力方面获得变革性的提升。然而,一个“隐形破坏者”常常在为时已晚时才被察觉:延迟。为了让AI系统真正兑现其承诺,无论是在生成内容、分类海量数据集还是执行实时决策时,它们都必须以闪电般的速度访问和处理数据。在这个高风险环境中,每一毫秒都至关重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导致AI管道运行缓慢的首要原因往往并非复杂的模型本身或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而是底层的数据库。
高效的AI依赖于两个关键阶段:训练(模型从数据中学习)和推理(模型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决策或生成输出)。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快速、可靠地访问海量数据。然而,在实时推理过程中,延迟变得尤为关键。获取必要数据的任何延迟都可能减慢结果生成速度、降低用户体验,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导致系统彻底崩溃。试想一个即时扫描交易的欺诈检测系统,或一个立即生成回复的AI助手;如果数据库无法跟上速度,AI模型就会停滞。因此,延迟不仅仅是不便;它从根本上侵蚀了AI的核心价值主张。随着这些系统规模的扩大,问题呈指数级增长。更多的用户、更大的数据量以及更广泛的地理分布会引入大量潜在的故障点,除非数据基础设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低延迟的分布式访问。
最近在知名生成式AI平台发生的宕机事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真实世界证据,表明即使是数据库响应中的看似微小的延迟,也可能升级为大范围的故障。在另一个关键领域,自动驾驶汽车依赖于由海量AI模型支撑的实时决策。在这里,即使是访问传感器数据或环境地图时极小的延迟,也可能危及安全导航,导致运营延误或不幸的事故。除了仅仅提升性能之外,低延迟是确保信任、安全和业务连续性不中断的基础。
在讨论AI时,很容易忽视数据库,但这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如果AI模型是大脑,那么数据库就是其循环系统。正如大脑没有快速、稳定的血液供应就无法有效运作一样,如果数据传输不够迅速,AI模型也将无法最佳运行。这强调了构建强大架构的必要性,该架构旨在保证快速可靠的数据访问,无论用户、应用程序或模型的物理位置如何。这正是地理分布式数据库变得不可或缺之处。
地理分布式通过将数据复制并放置在更靠近实际需要的地方,策略性地减少了AI模型与其数据之间的物理和网络距离。其结果是,即使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可用区,也能实现持续的低延迟访问。有几种部署拓扑结构旨在支持低延迟、弹性强的AI操作,每种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权衡。
例如,单区域多可用区集群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不同可用区之间共享数据。虽然这种设置在特定区域内提供了强一致性、高可用性和弹性,使其成为本地化用户群的理想选择,但它会增加从该区域外部访问数据的应用程序的读写延迟,并且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区域范围中断的保护有限。
对于需要更高可用性和弹性的场景,同步复制可确保零数据丢失(即恢复点目标(RPO)为零)和最小恢复时间(RTO)。然而,在多个区域部署此类配置可能会显著增加写入延迟,并且在从副本上执行读取操作可能需要牺牲部分一致性以实现更低的延迟。
另外,多区域集群中的单向异步复制提供了强大的灾难恢复能力,尽管其RPO和RTO不为零。这种方法在源集群区域内提供强一致性及低延迟的读写操作,而目标(或“接收”)集群则随着时间推移保持最终一致性。一个主要缺点是接收集群是只读的,无法处理写入,这意味着位于源区域之外的客户端可能会经历高延迟。此外,由于此类复制通常绕过查询层,数据库触发器可能不会执行,从而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行为。
双向异步复制也支持具有非零RPO和RTO的灾难恢复,在处理写入的集群中提供强一致性,在远程集群中提供最终一致性,同时实现低延迟的读写。然而,它也伴随着一系列折衷:由于绕过查询层,数据库触发器可能不会触发;由于复制发生在预写日志(WAL)级别,唯一约束通常不被强制执行,存在数据不一致的风险;并且在主动-主动(active-active)设置中,自增ID可能导致冲突,因此建议使用全局唯一标识符(UUIDs)作为替代方案。
对于因法规遵从性或本地化需求而必须将数据驻留在特定地理区域的用例,带数据固定功能的地理分区非常有效。这种方法确保了在指定区域内的法规遵从性、强一致性及低延迟访问。它特别适用于逻辑分区数据集,例如特定国家的用户账户或本地化产品目录。一个关键的考虑是,当用户尝试从固定区域之外访问其数据时,可能会发生跨区域延迟。
最后,只读副本提供了快速、时间线一致的读取,并保持对主集群的低延迟写入,有助于实现整体更强的一致性。然而,只读副本本身并不能提高弹性,因为它们仍然与主集群紧密关联,无法独立处理写入操作。因此,即使存在附近的只读副本,远程客户端的写入延迟也可能保持较高。
延迟并非AI固有的缺陷,而是开发周期中过早做出且往往过晚重新审视的架构决策的直接后果。为了让AI真正成功并实现规模化,延迟必须从次要考量提升为基础数据库层面的主要设计考量。积极投资于低延迟、地理感知数据基础设施的企业,不仅能确保其AI系统的持续运行,还能使其变得更快、更智能,并真正实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