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的“不完美”如何增进公众对AI的信任
Siri,苹果的开创性语音助手,于2010年首次亮相iPhone,最初显得神奇无比。它能回答问题、检索信息,甚至执行拍照或识别电台播放歌曲等实用任务。在人工智能研究真正加速的时代——这个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与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共同发展的领域——Siri成为一个领先的竞争者。凭借广泛的语言支持和在苹果全产品线上的扩展,Siri成为最广泛分发的设备内置聊天机器人。然而,尽管其早期前景广阔且分发广泛,评论家们现在普遍认为,Siri可能过于雄心勃勃,未能跟上其快速发展的竞争对手的步伐。
然而,如果忽视Siri的深远影响而全盘否定它,那将错过AI公众接受史上的关键一章。其友好、亲和的形象,加上苹果庞大且活跃的用户群,帮助缓解了人们对AI可能被滥用的普遍担忧。Siri有效地普及了几个如今对尖端生成式AI系统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向公众介绍了智能机器的概念,即设计用于持续监听指令的设备,以及通过语音请求(包括即时转录)实时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Siri广为人知的错误也在建立接受度方面发挥了作用。它偶尔的误解或古怪的回复,无意中使这项技术“人性化”,让AI看起来不像一个具有威胁性的智能实体,而更像一个会犯错、不断进化的助手。这种微妙的普及化让持怀疑态度的公众逐渐接受了AI,即便它体现了许多人最初抵制的概念。其逻辑似乎是:如果机器拥有这种智能,那它就不可能完全是邪恶的。然而,这种最初的舒适感也无意中为AI更广泛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调查现在显示,超过80%的英国消费者报告经历过AI生成的定向广告。
自Siri首次亮相以来,围绕AI数据隐私的辩论日益激烈。苹果一贯将自己定位为用户隐私的捍卫者,这一立场常常使其与竞争对手乃至寻求更大访问加密数据的政府机构产生分歧。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持续的紧张关系,Siri无疑帮助在普通民众中培养了对AI的基本信任水平。
这种培养出的接受度在OpenAI几年后向公众推出ChatGPT等服务时显得至关重要。如今,AI的普及性是不可否认的:大约77%的使用中设备包含某种形式的AI,约90%的组织在其运营中利用AI。该领域的投资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仅在2025年第二季度,科技巨头——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就集体投入了惊人的921.7亿美元用于资本支出,同比增长了惊人的66.67%。这笔投资的大部分用于建设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其他关键的AI基础设施。
然而,这种前所未有的投资也回响着历史金融泡沫的影子,从互联网泡沫到南海泡沫的破裂。随着当前围绕AI的炒作不断膨胀,由数十亿美元的巨额交易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如果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步履蹒跚,最终谁将承担成本。历史表明,当过度扩张的行业崩溃时,消费者往往会承担负担,特别是当技术深入日常生活以至于公司被认为“大到不能倒”并随后获得救助时。
尽管评论家们常声称Siri未能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但它作为公众AI接受度催化剂的低调遗产仍然不可否认。Siri未来的关键问题,乃至更广泛的AI领域,都围绕着隐私。苹果会坚持将其隐私保护融入算法的承诺吗?或者政府会成功迫使公司在数据加密方面妥协吗?如果隐私保护措施被侵蚀,这将引发令人不安的问题:与那些似乎更不优先考虑隐私的AI服务相比,Siri可能变得多么无处不在——以及可能多么具有侵扰性。Siri目前对此特定问题保持沉默,尽管它无疑拥有大量数据来帮助其形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