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门”项目延误揭示AI基础设施扩展的真正瓶颈

Computerworld

软银雄心勃勃的5000亿美元“星门”AI基础设施计划,曾被誉为未来AI发展的基石,目前正遭遇重大延误,暴露出扩展如此庞大技术项目的复杂现实。软银集团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公司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开承认了进展慢于预期,这距离该项目高调宣布已有七个月。后藤将该计划描述为“慢于往常”的进展,并指出“比我们最初的时间表要长一点”。

这些挫折的核心原因与企业IT领导者在管理大规模基础设施时经常面临的挑战不谋而合。据后藤称,延误源于选择最佳站点的复杂过程,这涉及“许多选择”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此外,该项目还面临利益相关者谈判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广泛讨论以在各方之间建立共识,同时解决固有的技术和建设问题。尽管进展缓慢,后藤对长期愿景充满信心,强调采取审慎的方法“成功构建第一个模型”。软银仍致力于其“星门”项目最初四年3460亿美元(5000亿日元)的投资目标,确认已在美国确定主要站点,并同时在多个方面进行准备。向“星门”合作伙伴英伟达、OpenAI和甲骨文发出的置评请求迄今未获回应。

这些挑战为正在制定自身AI基础设施决策的首席信息官(CIO)提供了关键见解。Greyhound Research首席分析师兼首席执行官Sanchit Vir Gogia认为,后藤的确认反映了首席信息官经常遇到的重复性问题,例如合作伙伴入驻延迟、服务激活延误以及云和数据中心提供商修订交付承诺。Everest Group高级分析师Oishi Mazumder进一步强调,“软银‘星门’项目的延误表明,AI基础设施的瓶颈不在于计算能力或资本,而在于土地、能源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一致。”

分析师强调,扩展AI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服务器或图形处理单元(GPU)的技术准备就绪。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各种分布式利益相关者(包括公用事业提供商、监管机构、施工伙伴、硬件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的精心协调,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和限制。所需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规模使这种复杂的协调变得更加困难。高盛研究公司估计,到2030年,可能需要大约7200亿美元的电网支出,以支持AI数据中心蓬勃发展。麦肯锡研究表明,公司必须审慎平衡快速的资本部署与分阶段的方法,分阶段推进项目,而不是试图进行大规模的预先部署。Mazumder警告说,即使是规划周密、分阶段进行的AI基础设施计划,如果没有早期和全面的协调,可能也会失败,并建议企业预期多年的推出周期,并提前进行跨职能协调,将AI基础设施视为资本项目而非传统的IT升级。

鉴于“星门”项目初期挫折的教训,分析师们主张对AI基础设施规划采取务实的方法。Mazumder强调,企业AI的采用将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因此不应等待大型项目的成熟。首席信息官应转向模块化、混合策略,分阶段构建基础设施。这包括通过在混合和多云环境中部署工作负载来规划模块化扩展,确保即使关键站点或服务出现延误,项目也能继续进展。Gogia警告说,“星门”项目生动地说明了将下游业务承诺与单一旗舰设施的成功挂钩的风险。对于首席信息官而言,关键的经验是:将外部准备情况纳入其规划假设,与所有提供商建立明确的协调检查点,并避免承诺预设完美协调的上线日期。正如Gogia恰当地指出,这种情况“与其说是项目停滞,不如说是重新安排交付顺序以适应生态系统可用性”。超过70,000家企业广泛采用Arm芯片已经表明,对于寻求立即改进基础设施的组织而言,存在可行的替代方案,而更大型、更复杂的项目则在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