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逝者应有数据删除权,以防AI“数字复活”

Theregister

个体留下的数字足迹日益超越其生命长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复杂的新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模型获得从现有数据中重现声音、肖像甚至个性的能力,法学学者们正在努力应对身后隐私和控制权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一位专家,佐治亚大学法学院信托法系主任维多利亚·哈内曼,有力地主张逝者,或者说他们的遗产,应拥有有限的数字删除权,以防止其数字遗骸被未经授权地利用。

哈内曼在发表于《波士顿学院法学评论》的文章《数字复活法》中阐述了这一关键需求。她强调,通过人工智能再现一个人需要其个人数据,而在线存储的此类数据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哈内曼将数据比作“新铀”——极具价值且可能危险——她断言,一项有时限的个人数据删除权将赋予逝者权力。事实上,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存在,Seance AI、StoryFile、Replika、MindBank Ai和HereAfter AI等公司提供服务,通过对个人数字文件进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以唤起逝者的存在。

尽管在世个体对其数字文档和通信保留一定的控制权,但根据美国法律,逝者目前享有的数据保护微乎其微,无论是通过隐私法、财产法、知识产权法还是刑法。修订版《统一受托人数字资产访问法案》(RUFADAA)旨在协助受托人管理逝者或丧失行为能力者的数字文件。然而,哈内曼指出,大多数人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去世,将其数字遗产的命运留给了科技平台的自由裁量权。例如,Facebook允许账户在请求后被纪念化,无限期地保存帖子,但RUFADAA在解决日益增长的数字复活问题上作用甚微。

现有法律途径提供的追索权有限。“形象权”允许对未经授权的商业使用个人姓名、肖像或形象提起私人诉讼,在美国大约25个州延伸至逝者。然而,这些形象权的货币化已被证明存在问题。同样,虽然爱达荷州、内华达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等少数州理论上允许起诉诽谤逝者,但由于可能与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发生冲突,此类案件已变得罕见。

相比之下,欧洲为逝者数字权利提供了更健全的框架,其基础是人类尊严的基本权利。例如,欧洲的“被遗忘权”已在法国延伸,包括从已故用户账户中删除个人数据,并在意大利赋予继承人访问和可能删除已故亲属个人数据的权利。然而,哈内曼认为,鉴于其对言论自由的影响,将此类权利移植到美国可能会面临第一修正案的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立法障碍,美国仍出现了一些进展。加州的《删除法案》于去年生效,允许在世个体一步到位地要求数据经纪人删除其个人数据。虽然尚不清楚该法律是否会延伸至逝者,但阿斯彭科技政策中心等智库支持这种可能性。哈内曼提出一项针对逝者的数据删除法,并将其与现有的管理人类遗骸的法律进行了有力的类比,后者尽管尸体既不是人也不是财产,但仍提供滥用保护。她认为,正如个人代表可以销毁实体信件和照片一样,仅仅将个人信息存储在云端不应自动赋予社会存档权。她建议的折衷方案是:“在十二个月窗口期内拥有有限的删除权”,以平衡社会利益与逝者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