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AI的悖论:开源软件的自由与硬件的依赖
印度正积极规划其技术自给自足的道路,尤其是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该国雄心勃勃的“印度AI使命”(IndiaAI Mission)于2024年启动,投入巨资,旨在普及AI应用、促进就业,并巩固印度作为全球AI领导者的地位。这一愿景的核心是推动本土AI模型的开发,减少对外国开源替代品的依赖,并在地缘政治复杂的全球环境中维护数字主权。
秉持“在印度制造AI”和“让AI为印度和世界服务”的理念,“印度AI使命”倡导开发针对印度独特语言和文化多样性量身定制的基础模型。像AIKosh这样的统一平台,已提供超过1200个印度特定数据集和217个AI模型,从而培育了一个强大的本地生态系统。政府的承诺还延伸到提供可访问的计算能力,为创新者和研究人员以极低的每小时不到1美元的价格提供34000个图形处理单元(GPU)。本土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开发工作也在进行中,班加罗尔的Sarvam AI公司获得了政府支持,进行这项关键工作,旨在确保未来能够访问强大的AI工具而无需外部依赖。
然而,印度追求AI自主权面临一个显著的悖论:在努力实现软件独立的同时,该国仍然严重依赖外国制造的硬件,特别是先进的AI芯片和高端GPU。这种依赖构成战略脆弱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潜在的出口管制可能会限制印度获取关键AI硬件,从而加剧了这种脆弱性。有报道指出,例如,美国已对印度等国的GPU出口施加限制,规定每家公司每年转让的GPU数量不得超过1700个。此类限制可能会阻碍印度大规模部署AI数据中心的愿望,可能使印度企业处于劣势。该国还面临高端AI硬件短缺和硬件制造专业知识根基不深的问题。
认识到这一关键差距,印度正在着手实施一项积极战略,以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内AI硬件生态系统。一项关键举措是开发本土AI芯片,预计到2027年完成,该芯片将与政府机构合作,采用开源RISC-V架构设计。作为补充,印度政府已批准在古吉拉特邦、阿萨姆邦和北方邦建立六个半导体制造工厂,吸引了超过15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包括塔塔电子(Tata Electronics)在古吉拉特邦多莱拉(Dholera)与力晶积成电子制造股份有限公司(Powerchi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合资建立的主要晶圆厂,以及其他专注于组装、测试、标记和封装(ATMP)以及芯片设计的单位。此外,印度已在诺伊达(Noida)和班加罗尔(Bengaluru)设立了首批3纳米芯片设计中心,标志着其进入尖端半导体设计的精英领域。旨在使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并减少进口依赖的“印度半导体政策”(Semicon India policy)已启动,并提供了大量资金激励和对半导体制造和设计的支持。全球20%的半导体设计人才已在印度,人才库是一项重要资产。
在AI领域实现软件和硬件完全自给自足的道路无疑是复杂且资本密集型的。尽管印度在促进本土AI模型开发方面取得了值得称赞的进展,并正积极投资于半导体制造,但未来的道路涉及克服高昂的开发成本、有限的先进制造基础设施以及留住顶尖人才的必要性等挑战。然而,凭借战略政策、重大投资和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印度有望从全球AI硬件领域的消费者转变为关键贡献者,努力解决其AI使命核心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