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on CEO赵金洋:呼唤更优工具,拥抱AI,革新协作方式
Notion首席执行官赵金洋(Ivan Zhao)设想了一个未来,软件工具远非静态应用程序,而是动态、智能的团队伙伴。他的公司Notion,一个多合一的生产力套件,用于从笔记到复杂项目管理的一切,正处于这场变革的最前沿。赵金洋将Notion描述为“软件界的乐高”,这个比喻概括了他持久的设计理念以及公司从一个萌芽想法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主要参与者的历程。
Notion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定制的“区块”,允许用户构建多样化的工作流程,从简单的列表到复杂的数据库。这种方法与现代软件即服务(SaaS)普遍存在的“硬塑料解决方案”形成鲜明对比,赵金洋将其比作牛油果切割器等单一用途的厨房小工具,而非多功能菜刀。平均每家公司需要处理一百多种不同的SaaS工具,这种碎片化正是Notion旨在通过将基本功能捆绑到一个连贯、适应性强的平台中来解决的。
赵金洋对Notion的愿景植根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早期计算先驱,他们将计算机视为思想和协作的可塑性媒介。他认为,随后以僵化、不可更改的软件为特征的“应用程序格式”时代,创造了“计算的迷你监狱”。因此,Notion力求回归到早期理想,赋能用户修补并创建自己的软件解决方案。这种对灵活设计的执着导致了2015年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面对财务困境并意识到他们建立在错误的根基上时,赵金洋和联合创始人西蒙·拉斯(Simon Last)重启了公司,并搬迁到日本京都。这段时期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重建Notion 2.0,从京都的手工艺传统中汲取灵感——一种超越单纯利润,致力于精心、有目的地构建的精神。
先进人工智能的到来,特别是OpenAI的GPT-4,标志着Notion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赵金洋和拉斯在2022年末获得了GPT-4的早期访问权限,并迅速意识到其变革潜力,甚至在ChatGPT公开发布之前就推出了由OpenAI驱动的AI产品。Notion现在将自己定位为“为您服务的AI工作空间”,将AI功能直接集成到其平台中。赵金洋本人也利用AI进行个人学习,展示了对AI可能性的深厚热情,尤其是AI代理在应用程序内日益自动化任务的概念。
尽管AI技术取得了快速进展,但当前能力与未来愿景之间仍存在差距。赵金洋承认可靠性方面的挑战,将AI模型比作拥有渊博知识但不一定始终准确的实习生。然而,他认为这是一个暂时阶段,预计未来产品将融入“记忆和学习”以提高可靠性。Notion的策略涉及教AI如何使用其“乐高积木”,让用户可以实质上“聘请Notion作为他们的AI团队伙伴”。这一愿景预示着未来小团队在AI的增强下,能够以远超大型组织的效率运作,放大人类创造力而非取代它。
Notion的商业模式反映了这一战略转变。公司在近四年前的上一轮融资中估值为100亿美元,现在已实现盈利并快速增长。Notion的AI功能最初是附加组件,现在已变得如此不可或缺,以至于它们已合并到主要的订阅计划中。虽然与纯SaaS相比,这会影响利润率,但AI的力量和用户对其的认可证明了这项投资的合理性,使公司保持现金流为正。
赵金洋将Notion的B2B(企业对企业)AI方法与许多AI实验室更侧重个人、B2C(企业对消费者)的方法区分开来。他认为,虽然消费级AI可能会出现少数几个主导赢家,但B2B领域将催生许多针对不同专业需求(从法律到会计再到编程)的专业解决方案。这种专业化需要一种不同的开发理念——一种拥抱模糊性和迭代实验的理念,类似于“酿造啤酒”而非建造可预测的“火车轨道”。这转化为一种重视适应性和跨职能人才的公司文化,设计人员能够编码,团队适应不断变化。
展望未来,赵金洋设想Notion将从一个单纯的工具集演变为一种“有机物质”,积极帮助用户完成重复性知识工作。在未来几年内,他预计将能够在用户工作空间内创建不同“口味的AI实习生”或专业AI团队伙伴,进一步巩固Notion作为生产力倍增器的作用。目标仍然是赋能新一代的建设者和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创造力运作,从根本上重塑知识工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