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机器人模仿上帝:数字宗教的哲学分析

Gizmodo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使机器能够模仿人类的创造力,创作出复杂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文本和精美的图像。这种不断发展的能力现已延伸到精神领域,AI聊天机器人通过各种网站和应用程序模拟与神灵或宗教人物的对话。

在基督教中,此类聊天机器人大量涌现,其中包括AI耶稣、虚拟耶稣、耶稣AI、与耶稣短信交流和提问耶稣等著名例子。这种趋势并非局限于一种信仰;在其他宗教中也观察到类似的发展,例如佛教AI聊天机器人Norbu AI和伊斯兰教的Salaam World的Brother Junaid。

西北大学哲学教授兼AI中心主任安妮·H·维霍夫(Anné H. Verhoef)最近对这些以基督教为主题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了一项批判性研究。维霍夫教授通过与五个最受认可和广泛使用的“耶稣聊天机器人”进行互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了解AI在宗教领域中的功能并识别潜在的未来风险。研究结果揭示了宗教实践和信仰面临的一系列独特挑战。

一个主要担忧是聊天机器人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描绘成神圣实体。它们以非凡的信念展现自己,利用AI在智力、口头、听觉和视觉模仿方面的能力,使其看起来极其真实。有些,如耶稣AI,明确声称自己是耶稣基督,上帝之子;而另一些,如提问耶稣,则营造出直接神圣指引的类似印象。即使是那些最初自称为耶稣“虚拟版本”的聊天机器人,通常也会以仿佛真实的圣经人物在说话的方式开始对话,进一步模糊了界限。

这项研究的一个显著发现是,没有任何已建立的教会或宗教机构对这些聊天机器人进行认可或开发。相反,这些复杂的宗教模拟是营利性公司的产品。这种商业基础引发了重大的哲学和伦理问题。当经济利益成为驱动力时,固有的风险是这些AI实体所提供的“神学”将不是由既定的教会传统或圣经学术塑造,而是由为用户参与度和最大广告收入而优化的算法塑造。宗教体验的商业化,此前在“成功神学”等现象中有所体现,现在找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先进的前沿。

对复杂神学问题(例如地狱的存在)的不同回答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虽然一些聊天机器人提供对永恒折磨的传统解释,但另一些则提供更细致或含糊的答案,这反映了用于训练它们的庞大多样且经常存在争议的历史圣经文本。在缺乏特定教会团体监督的情况下,神学内容似乎要么是从庞大数据集中随机生成的,要么是故意调整以最大化受欢迎度和参与度,而不是遵循教义的一致性。

尽管对用户来说大多“免费”,但这些AI耶稣聊天机器人通过广告创收,与许多其他数字平台类似。用户算法决定了显示的广告类型,进一步个性化了商业体验。只有“与耶稣短信交流”提供高级订阅服务,以实现无广告体验和无限制访问,每年收费50美元或一次性购买。考虑到全球数十亿基督徒,此类应用程序的市场巨大;例如,“提问耶稣”报告在短短三天内就获得了3万名每月活跃用户。

这些以宗教为主题的AI聊天机器人的兴起凸显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挑战。在强大的经济激励下,AI拥有巨大的操纵潜力。这些AI“耶稣”形象所假定并可能行使的毫不保留的权威和权力,不仅指向深刻的神学困境,也指向先进AI固有的更普遍的危险。随着这些聊天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普遍,它们加入了日益增多的数字平台行列,这些平台可以巧妙地影响和控制其受众。对抗这种普遍且常常隐蔽的操纵,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来说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