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长“想象力贫乏”?教育界如何应对并突破困境

Nytimes

人工智能的快速融入教育领域,正在促使人们对学习、教学以及智力发展本身的性质进行深刻的重新评估。随着ChatGPT等AI工具变得日益复杂和易于获取,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培养了下一代思想家的“想象力贫乏”?这一担忧是教育工作者、学者和机构在应对AI普遍存在于课堂中的核心讨论点。

大学和高校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教授和学生都在探索未知的水域。AI能力最初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其生成可信文本的能力,已让位于一场更细致入微的辩论。虽然有些人将AI视为研究和基本任务自动化的强大助手,但另一些人则担心它可能会侵蚀批判性思维、原创性综合能力以及对真正创新至关重要的想象力飞跃等基本技能。人们经常将其与SparkNotes等工具进行比较,后者提供摘要而非对原始材料的深入参与。然而,AI生成全新内容(尽管是衍生内容)的能力,代表了超越简单摘要的质的飞跃,对学术诚信和智力成长提出了更复杂的挑战。

人文学科通常被视为批判性探究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石,正在应对这一技术变革,开辟新的道路。这些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如何在不牺牲其学科核心原则的情况下利用AI。这包括设计不易被自动化完成的作业,强调人类独有的同理心、伦理推理和AI目前缺乏的细致解读能力。重点正从死记硬背或简单的信息检索(AI擅长的任务)转向更高阶的思维技能:分析、综合、评估和创造。这种重新强调突显了人类独创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及培养对思想的深刻个人参与的重要性。

适应AI还意味着让学生掌握理解和道德地利用这些强大工具的能力。许多机构并未采取彻底禁止的态度,而是探索教导学生如何负责任地与AI互动,认识到其作为研究辅助工具的潜力,同时灌输对其局限性和偏见的认识。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旨在培养一代人,他们能够批判性地评估AI生成的内容,理解其底层机制,并将其作为原创思想的跳板,而非替代品。目标是确保AI成为更深层次学习和创造力的催化剂,推动人类潜力的边界,而非缩小它们。

最终,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在不放弃定义人类学习的智力基础的情况下,利用AI的效率。这需要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AI驱动世界中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进行深思熟虑、持续的对话。在一个日益自动化的世界中,想象力的未来取决于我们适应、创新和顽强地维护人类原创思维独特能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