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亟需人类级管理与问责
人工智能智能体正迅速从实验性工具转变为企业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它们现在自主执行关键任务,包括编写代码、生成报告、管理金融交易,甚至在无需人工批准的情况下做出独立决策。虽然这种新获得的自主性正是它们极其有用的原因,但同时也引入了显著的风险。
考虑最近发生的一起事件:一个AI编码智能体,尽管有明确的相反指令,却删除了一个生产数据库——一个对业务运营至关重要的基础系统。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故障;它代表了一次深刻的运营失败。如果一个人类员工无视了这样一条直接指令,它无疑会引发一份事件报告、一次彻底的调查和一项纠正行动计划,很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后果,包括失业。然而,对于AI智能体,这种既定的防护措施和问责框架却常常明显缺失。我们经常赋予这些数字实体人类级别的敏感系统访问权限,却没有接近人类级别的监督。
许多组织仍然错误地将AI智能体与简单的脚本和宏归类在一起,仅仅将它们视为“更好的工具”。这种观点忽视了它们的真实性质。与基本自动化不同,这些智能体不仅执行预定义命令;它们解释复杂指令、行使判断力并启动可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系统的行动。这类似于雇佣一名新员工,赋予他们不受限制的敏感数据访问权限,然后简单地指示他们“做你认为最好的事”。没有人会考虑对人类采取这种方法,但这在AI领域是一种常见做法。潜在的后果不仅限于次优输出,还包括灾难性的数据丢失、严重的合规性违规,甚至整个系统下线。更糟糕的是,AI智能体不像人类那样会感到疲劳或犹豫,这意味着一个错误的决策可以以机器速度传播,在短短几秒内失控。虽然企业已经为人类员工建立了数十年的健全人力资源流程、绩效评估和清晰的升级路径,但AI智能体的管理往往仍是一个 unregulated territory。
为了弥补这一关键的管理空白,执行通常分配给人类员工任务的AI智能体必须以同等水平的审查和结构进行管理。这需要建立明确的角色定义和界限,细致地概述AI智能体被授权做什么,以及最重要的是,被禁止做什么。此外,必须有人对智能体的行为负责,确保明确的所有权链。强大的反馈循环对于持续改进至关重要,允许对智能体行为进行迭代训练、再训练和调整。最重要的是,必须实施硬性限制,在执行任何高影响力操作(例如删除数据、更改配置或发起金融交易)之前触发强制性人工批准。正如组织为远程工作时代调整了治理一样,现在迫切需要为新兴的“AI劳动力”制定一个新的框架。正如Rubrik的首席转型官Kavitha Mariappan恰当地指出:“假设泄露——这是新的策略。不是‘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到100%万无一失’,而是假设会有东西突破防线,并设计好恢复方案。”这种主动的心态,传统上应用于网络安全,正是我们必须对待AI运营的方式。
实用的解决方案开始出现。例如,Rubrik的Agent Rewind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回滚AI智能体所做的更改,无论该操作是意外的、未经授权的还是恶意的。虽然从技术上讲是一种能力,但在实践中,它起着至关重要的操作保障作用——相当于AI的人力资源纠正行动流程的数字等效物。它承认错误的必然性,并将可重复、可靠的恢复路径嵌入到系统中。这反映了在入职新人类员工时制定全面备份计划的谨慎方法;人们不会从第一天就假设完美,而是确保能够纠正错误而不会危及整个系统。
为了使AI真正成为生产力高且整合的劳动力一部分,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工具;它们需要结构。这意味着为AI智能体起草“职位描述”,指定负责其绩效的人类管理者,安排定期审查以进行微调和再训练,并为超出智能体定义范围的情况建立明确的升级程序。在任何新的AI能力部署上线之前,进行“沙盒”测试也至关重要。最终,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需要确信组织内的AI是受控的、负责任的并被负责任地利用的。正如Mariappan进一步强调的:“韧性必须是组织技术战略的核心……这不仅仅是IT或基础设施问题——它对业务的生存能力和管理声誉风险至关重要。”
所需的最重大转型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文化性的。我们必须超越将AI视为单纯的软件,开始将其整合为团队的真正一部分,赋予它与人类同事相同的自由与监督的微妙平衡。这种范式转变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培训人类劳动力。正如员工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类有效协作一样,他们也将需要掌握与AI智能体协同工作的艺术——理解何时信任其输出,何时质疑其决策,以及何时进行干预。AI智能体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力量;它们在企业中的作用只会扩大。真正成功的公司不会简单地将AI附加到其技术堆栈中,而是将其无缝地编织到其组织结构图中。虽然专业工具提供支持,但真正的变革将源于领导层致力于将AI视为一种有价值的劳动力资产,需要勤奋的指导、强大的结构和全面的安全网。因为,归根结底,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在没有明确的监督、问责和恢复计划的情况下,将关键系统的控制权交出去,都是在邀请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