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乘法:现代AI与神经网络的基石
线性代数,作为高维向量空间的数学语言,是现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石。几乎所有信息,从图像和视频到语言和生物识别数据,都可以在这些空间中表示为向量。向量空间的维度越高,它能编码的信息就越复杂。这一基本原理支撑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复杂应用,从高级聊天机器人到文本生成图像工具。
尽管许多现实世界现象是非线性的,但AI模型中对“线性”变换的侧重并非局限。相反,这是一种战略选择。许多神经网络架构通过堆叠线性层,并穿插简单的单维非线性函数来获得其强大能力。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公认的定理证实,此类架构能够模拟任何函数。鉴于对这些高维向量的操作主要依赖于矩阵乘法,将其称为现代AI革命的基石毫不夸张。例如,深度神经网络将其层结构化为向量,并将连续层之间的连接编码为矩阵,这些层之间的变换正是通过矩阵乘法的巧妙机制实现的。
矩阵,其核心是线性变换或“线性映射”的数值表示。正如我们对数字进行算术运算一样,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映射进行操作。例如,矩阵加法是直截了当的:如果两个矩阵大小相同,它们的对应元素只需简单相加,这与标量加法非常相似。这种运算具有熟悉的性质:它是可交换的(加法的顺序不改变结果)和结合的(加法的分组不影响结果)。还存在一个加法单位元,即“零矩阵”(所有元素均为零),任何矩阵与它相加后保持不变。同样,每个矩阵都有一个加法逆元,记为–A,它与A相加后得到零矩阵。减法因此成为加法的简单延伸,定义为加上第二个矩阵的加法逆元。
然而,矩阵乘法却与众不同。虽然存在逐元素乘法(称为哈达玛积),但传统意义上的矩阵乘法定义要复杂得多,而且更关键的是,其重要性也大得多。它的重要性源于其在将线性映射应用于向量以及更深层次地按顺序组合多个线性变换中的作用。与加法不同,矩阵乘法通常不具有交换性;两个矩阵相乘的顺序通常很重要。但是,它具有结合性,这意味着当乘以三个或更多矩阵时,运算的分组不会改变最终结果。
此外,矩阵乘法拥有一个单位元:单位矩阵,通常表示为I。这个特殊的方阵主对角线上是1,其余地方都是0。任何矩阵与单位矩阵相乘时,原矩阵保持不变。这与加法单位元(零矩阵)或哈达玛积的单位元(全1矩阵)不同。乘法单位矩阵的存在也意味着逆矩阵的概念。对于给定矩阵A,其逆矩阵A^-1是一个与A相乘(无论顺序)后得到单位矩阵的矩阵。这种通过逆矩阵实现的“除法”是基础性的,尤其是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最后,矩阵乘法也遵循分配律,允许一个矩阵乘以其他矩阵的和。
矩阵乘法看似“复杂”的定义并非随意设定;它直接源于线性变换的应用和组合方式。考虑一个将m维向量映射到n维向量的线性变换。这个变换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函数,它对一组固定的n维“基”向量进行缩放和求和,其中缩放因子是输入向量的元素。当这些固定的基向量被收集为矩阵的列时,将线性变换应用于输入向量的行为就精确地成为了矩阵向量乘法。这种视角立即阐明了为什么单位矩阵的主对角线是1:它代表了一种不改变向量的变换。
进一步来说,两个矩阵相乘代表了它们各自线性变换的组合。如果矩阵B代表一个变换,矩阵A代表另一个变换,那么它们的乘积AB描述的是先应用B再应用A所实现的组合变换。这种组合决定了结果乘积矩阵C的每一列都是通过将矩阵A所代表的线性变换应用于矩阵B的每一列而得到的。反过来,这直接导致了矩阵乘法的标准定义,即乘积矩阵C中的每个元素(在第i行和第j列)是A的第i行与B的第j列的点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一个矩阵的列数必须与第二个矩阵的行数匹配:它确保了这些点积计算的内部维度对齐。
矩阵乘法的这种结构选择——即内部维度必须匹配——带来了显著的优势。如果采用另一种定义,例如要求行对齐,将会改变输出向量的形状,从而使基本的矩阵-向量乘法变得复杂,并难以定义单位元。更关键的是,在一系列矩阵乘法中,传统定义能立即明确矩阵是否兼容以及最终乘积的维度。
除了变换向量之外,矩阵乘法还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解释:作为基的变换。想象从不同的坐标系观察一个向量。一个方阵与向量相乘时,可以看作是将该向量从一个坐标系(或“基”)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例如,一个其列是基向量集合的矩阵可以将以该基表示的向量转换到我们的标准坐标系。反之,其逆矩阵执行逆向转换。这意味着,从本质上讲,所有方阵都可以被视为“基变换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数据的视角。对于特殊的正交矩阵,其列是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逆矩阵就是其转置,这进一步简化了基变换。
矩阵乘法无疑是当代计算和数据科学中最关键的运算之一。深入理解其运作机制,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为何以这种方式构建,对于任何深入这些领域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套规则,更是支撑现代AI基础的变换和组合的深刻数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