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大赛:技术突破、局限与地缘政治博弈

Theguardian

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大赛上,一个迅猛的左勾拳和一记前踢引来阵阵欢呼。然而,比赛的结局并非决定性的一击,而是一次空挥的转身踢,导致这位“迷你”拳击手跌倒在地。与人类拳击不同,这些来自中国顶尖科技大学的参赛者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保持平衡、管理电池续航以及它们的根本目的。

这场由政府支持的比赛在拥有1.2万个座位的国家速滑馆(2022年冬奥会场馆)举行,伴随着中国国歌拉开序幕,奠定了民族基调。观众,如退休工程师洪云,对比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机器人比赛“比看真人比赛刺激得多”。除了拳击,人形机器人还参与了田径、足球和舞蹈项目。挑战显而易见;在1500米赛跑中,一个机器人的头部在半途中脱落。“在运动中保持平衡是我们最大的挑战,”19岁的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王梓怡解释道。

这些高度视觉化、社交媒体友好的活动,凸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现实: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自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人形舞蹈机器人吸引了观众(该晚会获得了近170亿次在线观看)以来,北京一直在大力推广“具身智能”领域。该领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得到了强调。尽管华盛顿的芯片出口限制使美国在前沿AI研究中保持领先,但北京正在积极追求机器人等实际应用。

中国的投入巨大。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已设立了百亿元人民币(约合10亿英镑)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今年1月,国有中国银行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为AI产业提供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金融支持。普林斯顿大学的凯尔·陈博士指出,北京热衷于突出中国可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领域。尽管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等美国公司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优必选(UBTech)和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拳击机器人供应商)等中国公司正在迅速缩小差距。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显著,摩根士丹利估计,中国本土供应链生产机器人的成本是非中国供应商的三分之一,这使得完全脱钩变得困难。

除了产生积极的宣传效应,中国还将人形机器人视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问题的关键。《人民日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提出,机器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实际和情感支持,展望“机器人辅助养老不远了”。人形机器人也被设想为工厂工人的替代品,从而解放劳动力进行更高科技的再培训。

然而,尽管热情高涨,但机器人蹒跚地在足球场上行走与可靠地执行日常任务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与脆弱的人类安全互动是另一个巨大的飞跃。正如陈博士指出的,由于安全问题,家庭可能是人形机器人普及的最后环境之一,他对更广泛的“人形机器人爆发”表示怀疑。

除了公关噱头,广泛应用面临的两个巨大障碍是复杂的人造环境和对高度灵巧的双手需求。与在海量数字数据集上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不同,用于在拥挤空间或楼梯上导航的真实世界数据仍然稀缺。尽管中国在真实世界中部署机器人有助于数据收集,但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谢菲尔德大学的乔纳森·艾特肯博士也同意这一观点,指出当前的AI“离在非受控环境中操作人形机器人还差得很远”。此外,虽然运动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处理菜刀或折叠衣物等日常任务需要精细的运动技能。人手拥有约27种独立运动;特斯拉的先进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目前能管理22种。

然而,中国此前曾以加速的技术进步打破预期。仅仅十年前,该国每年出口的汽车不足37.5万辆;如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供应商,每年出口近600万辆汽车,促使欧盟提高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关税。在中国,政治和公众意愿都坚定支持人形机器人雄心。正如带着两个女儿的詹光涛所说:“让他们接触高科技将拓宽他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