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仿人机器人大赛在北京开幕,推动真实世界应用
北京本周揭开了未来的一角,首届世界仿人机器人大赛在此隆重举行。这场雄心勃勃的盛会旨在推动仿人机器人技术,使其摆脱实验室的受控环境,进入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应用场景。这场为期三天的大赛于周四在标志性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超过500台仿人机器人齐聚一堂。
本次大赛是检验仿人机器人设计、智能决策和协作运动最新进展的关键“极限测试”。据北京市政府参事室李志起介绍,大赛的总体目标是促进这些精密机器人在工厂、医院、家庭及各种其他场景中发挥实际作用,标志着向大规模生产迈出了关键一步。
参赛者将在26个不同项目中一较高下,这些项目大致分为体育挑战、性能展示和基于实际场景的任务。在体育竞技场上,机器人将参与传统的“人类”体育项目,如跑步(包括400米和1500米)、跳远、跳高、自由操(类似于体操)和足球。除了体能,机器人还在物料搬运、药品分拣以及在不同环境中进行清洁等技能型任务中展示其灵活性和智能。更复杂的挑战包括工业物料处理、酒店礼宾服务,甚至协助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例如取物、提醒服药、跌倒检测和提供陪伴。大赛还设有表演类别,仿人机器人将通过嘻哈舞蹈、武术表演,甚至演奏键盘、吉他、鼓等乐器来展现其魅力,同时还有一场充满未来感的时装秀。
本次大赛生动地展示了具身智能技术所取得的飞速进展。例如,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协调性和平衡感进行拳击,而为无障碍设计打造的宇树R1机器人则凸显了当前涌现的尖端能力。其他值得关注的仿人机器人,如1X公司专为工业精度设计的NEO BETA,以及Sanctuary AI公司专注于自然人机交互的Phoenix,都强调了正在探索的多元化应用。尽管有些瞬间,比如一个机器人模特在时装秀上跌倒,或者一个足球机器人导致守门员摔倒,为正在进行中的开发提供了幽默的视角,但它们也突显了实现无缝、类人自主性的复杂性。
北京作为主办城市,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占据的主导和战略驱动地位。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政府已明确将仿人机器人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本次大赛紧随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样在北京举行)之后,进一步巩固了北京作为机器人创新新兴中心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仿人机器人大赛是首个专门针对类人机器人的多项运动赛事,标志着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的重点推进。
当包括学校组织参观的学生在内的观众们热切地观看机器人表演时,大赛不仅展示了科技奇迹,还促进了公众参与,并激励了下一代创新者。尽管在复杂任务中实现完全人类水平的表现仍是未来的目标,但这些大赛中展示的智能决策、协作运动和适应性方面的快速进展,证明了仿人机器人发展正在加速,有望在未来几年对工业和日常生活产生变革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