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AI未来:希望、担忧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对Z世代而言,人工智能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即时现实,塑造着他们的教育、职业和日常互动。作为数字原住民,这一群体正努力应对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将其视为推动进步的强大工具,也视为社会挑战的潜在预兆。他们的集体经验揭示了一个人工智能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未来,引发了希望与忧虑并存的复杂情绪。
这一代人最紧迫的担忧之一是事实与虚构之间界线的模糊。人工智能能够轻易生成令人信服的深度伪造和虚假内容,对信息完整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年轻人讲述了遇到人工智能生成视频的经历——从一段看似真实的唐纳德·特朗普指责印度违反停火协议的视频,到一段声称是移民记录自己抵达英国的病毒式传播片段,其中充满了扭曲的视觉效果和煽动性叙事。此类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常被广泛且不加批判地分享,可能迅速升级为现实后果,助长虚假信息,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尽管《在线安全法案》等立法旨在打击国家支持的虚假信息,但普通个体(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迅速传播人工智能生成虚假信息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这凸显了媒体素养的严重不足。
除了虚假信息领域,人工智能的环境足迹也日益令人担忧。高级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意味着惊人的能源和水消耗。一个单一的人工智能模型,如OpenAI的ChatGPT-4o,每年所需的能源相当于35,000户居民家庭的用电量。这些超级计算机的冷却系统消耗大量水,据估计,ChatGPT-4o的处理单元可能需要多达2,500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尽管人工智能目前消耗的全球总能源仍低于1%,但人工智能采用的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数据处理中心迅速扩散中表现出的趋势,预示着这些数字将飙升。例如,去年仅爱尔兰的数据中心就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2%。尽管有这些令人担忧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仍在积极探索更节能的处理单元和纳米级材料,这为业界寻找减轻环境影响的方法带来了一线希望。
人工智能的影响还延伸到人类联系的深层个人领域。例如,在线约会中人工智能辅助通信的兴起,引发了对真实性的质疑。据报道,四分之一的美国单身人士在约会互动中使用人工智能,这引发了人们对个人过度依赖技术来撰写信息甚至塑造完整人设的担忧。这种依赖可能侵蚀真实的自我表达,并滋生不安全感,当人工智能在初始互动中进行中介时,更难形成真实的联系。人们担心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使对话“过于完美”,但最终可能导致个人对自己声音的信心丧失。
然而,人工智能也提供了不可否认的优势,尤其是在创意和学术领域。在新闻业中,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充当“无偏见的编辑”,帮助年轻的自由职业者润色文章、克服写作障碍并按时完成任务。虽然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新闻采编或捕捉氛围所需的人类直觉,但它可以简化写作的技术方面,让记者专注于核心叙事。同样,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通过提供高级资源来改变学习方式,尽管其“幻觉”或将虚假信息呈现为事实的倾向,要求我们采取批判性方法并重新评估知识的公正性。挑战在于教导学生审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培养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同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
人工智能的变革潜力在建筑等领域或许体现得最为明显。曾一度不受欢迎的人工智能,现在已成为概念设计、渲染和视觉增强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使建筑师能够快速生成复杂的想法并探索广泛的设计,从而突破创意界限并加速创新。尽管人工智能需要精确的提示才能有效,但其将初步草图转化为复杂概念的能力,使得设计过程更具实验性和效率。对于有抱负的建筑师而言,精通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正成为一项先决条件,这凸显了其作用并非取代人类创造力,而是作为强大的放大器。
最终,Z世代正处于一个独特的有利位置,驾驭着一个人工智能既是深刻担忧来源又是巨大机遇的世界。他们的经验凸显了紧急需要批判性地参与这项技术,确保其发展与人类价值观和社会福祉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