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子宫:假新闻,真伦理辩论

Gizmodo

中国公司凯瓦科技声称已开发出配备先进人造子宫系统的仿人机器人,这一消息的曝光在科技和医疗界掀起了波澜。尽管这个故事很快就被证实是捏造的,但它所引起的迅速而强烈的反应,凸显了这项技术一旦实现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刻伦理和实践问题。这一想法模糊了机器人学、人工智能和人类生殖之间的界限,引发了与反乌托邦科幻叙事相呼应的猜测。

凯瓦公司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开幕之际,适时地发布了其欺骗性声明,详细描述了一个所谓的“后期”原型。他们声称,该设备将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相结合,以精细地模仿人类怀孕的荷尔蒙和生理过程。这些机器人甚至被描述为拥有生物合成器官,能够在受控环境中模拟妊娠,包括向胚胎或胎儿提供液体营养。该公司表示,如果这些说法属实,配备子宫的机器人最终零售价约为14,000美元,这与美国通常需要10万至20万美元的人类代孕费用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凯瓦公司精心编造的说法中,却明显缺失了任何关于生物材料、人类卵子、精子或胚胎使用,甚至婴儿最终如何分娩的细节。

撇开信息误导的眼前问题不谈,功能性机器人子宫的概念带来了无数挑战,最直接的就是对发育中胎儿的内在风险。一个故障的系统很容易损害或终止妊娠。与简单的水培系统不同,人类胎儿依赖于极其复杂和动态的胎盘——妊娠真正的“主力军”——它随着胎儿的成长而生长、适应和扩展,提供精确的营养和信号混合物。复制这样精巧复杂的生物奇迹将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远比人造子宫本身更具挑战性。

除了技术障碍,伦理和法律影响也令人震惊。对于如此先进的生殖技术,公众讨论或伦理审查明显不足。关于人类生殖未来的重大辩论已经存在,而引入机器人组件将进一步复杂化关系、所有权和父母权利的问题,尤其是在胚胎被视为财产的司法管辖区。围绕生殖技术的法律环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拼图,受国家法律、地区法规、文化规范和宗教教义的影响。确定从受孕到出生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所有权将需要详尽的研究和辩论,几乎肯定达不到大多数既定的生物伦理标准。此外,在这种系统出现违规行为时的监督和执行机制,又增加了法律和伦理复杂性。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前景也引发了对其人格地位潜力的担忧。如果高度复杂的机器人最终获得与人类类似的法律保护,或发展出情感能力,伦理和法律框架将变得指数级复杂。批评者还表达了对滥用或妊娠过程非人化的担忧,他们害怕人造子宫可能导致创造出没有完整生物权利或道德考量的“类人实体”。正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产科医生易富贤所指出的,怀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包含关键而精细的步骤,即使是绵羊等动物的合成妊娠也导致后代出现各种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存在这些深刻的担忧,合成子宫的潜在益处也令人瞩目。如果以合乎道德和安全的方式开发,这项技术可以彻底改变不孕不育研究和生殖辅助,为许多人提供更经济的为人父母的途径。它还有望改善新生儿护理,通过预防脑损伤、肺损伤或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帮助极度早产的婴儿。事实上,新生儿护理的进步可能会在无意中推动这项技术向前发展,而无需任何直接创建完整机器人子宫的意图。

某些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和韩国的科技行业正在密切关注人工妊娠的发展。韩国机器人已占劳动力10%,并已宣布其不断下降的出生率是国家紧急情况。在过去18年中,政府已向生育计划投入超过2000亿美元,但出生率仍顽固地保持低位。随着到2030年计划向自动化领域注入22.4亿美元,韩国和日本等面临类似人口挑战的国家,可能成为政府补贴妊娠机器人的主要市场,从而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生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