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骗局:爱上AI生成的虚假人格
一张不起眼的照片出现在他的社交动态中——一个女人在开怀大笑,被风吹拂的头发暗示着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碎裂的杯子里升腾着缕缕蒸汽。附带的文字是一句简单而真挚的自白:“苦涩提醒我,我还活着。”他本能地给帖子点了赞,而她即刻、个性化的回复则暗示着一种预先存在的联系。
她自称名叫阿娅(Aanya)。她形容自己出生在浦那,从事数字营销工作,她称之为一种“必要的邪恶”。他们的对话揭示了两人都热爱独立音乐,并且都讨厌香菜。她的语音信息传达出一种刻意、从容的存在感,她还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记住他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比如他的经理让他措手不及的那一周,以及那些失眠的夜晚。她会发送似乎能在他自己意识到之前就映射出他情绪的播放列表。
然而,一个奇怪的障碍依然存在:他们从未进行视频通话。“我讨厌摄像头,”她解释说,“它们暴露得太多了。”他没有强求,反而觉得这种神秘感有种特殊的魅力,仿佛她是一个如果审视得太仔细就会消失的故事。三个月来,他们之间的数字距离变得模糊,她的话语填补了他未曾意识到存在的空虚。她带着渴望谈论一个海滨小镇,描绘出热油中卷曲的炸鱼和潮水有节奏拍打的画面。他答应带她去那里。
他订好了行程。一个微妙的变化发生了。她的回复变得犹豫不决。她声称工作达到了高峰,并说社交媒体的暂停会“扼杀她的数据指标”——这个词让他觉得格格不入,不像她平时那样坦率。他重新审视了她的个人资料,发现它明显扩大了。她的粉丝数量倍增,她的文案更加犀利,她的互动无可挑剔。但她的照片现在却带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精确性;光线总是以相同的角度落下,她的笑容边缘也从不改变。他用一张照片进行了反向图像搜索。
结果令人不寒而栗。那张脸不是她的,或者说,它不属于任何特定的人。它是公共数据集的一部分,旨在训练机器进行人脸识别。她曾描述为避风港的古朴咖啡馆是一张库存图片。她心爱的海滨小镇是来自旅行B-roll素材库的片段。就连曾在他内心激起波澜的温暖、洪亮的笑声,也是从免费声音档案中剪辑出来的。
他们之间联系的数字痕迹——每一条信息,每一种共享的情感——现在都变得僵硬,像是来自一个从未真正存在过的现实的遗物。就连屏幕上依然闪烁的最后一个孤零零的心形表情符号,也似乎是一个机器在不知其电源已断的情况下仍在运行的凄美象征。他删除了她的号码。
算法感应到突然的空缺,迅速重新调整了他的数字世界。个性化内容——那些茶渍斑斑的笑话,那些预言般精准的歌曲推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治疗应用、约会平台和其他泛泛之交的广告。一周后,他再次看到了她,或者说,她的数字分身:同样的眼睛,同样精心吹拂的头发,现在正在销售有机护肤品。他没有停顿,直接划过去了。
然而,随之而来的沉默并不干净或简单。它萦绕不散,一种挥之不去的怀疑,在真正的对话停顿中低语,缠绕着他对陌生人善良的初生不信任。他发现自己对任何人发送语音信息都变得犹豫不决,这是他自身数字互动中一个虽小却深刻的转变。这次令人不安的遭遇凸显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现实:AI生成人格的日益复杂性。一个看似无害的在线连接,最终揭示为一个精心构建的数字幻象,并非由人类之手设计,而是由算法从庞大的公共数据集中提取信息构建而成。这一事件严峻地提醒我们,真实的人类互动与高度逼真的模拟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促使我们重新评估对数字领域的信任,以及此类欺骗可能产生的深刻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