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同情之塔东京》:寓言探索东京的AI、身份与ChatGPT
在日益受技术进步影响的文学领域中,九段理江荣获芥川奖的中篇小说《同情之塔东京》(原名《東京都同情塔》)是一部具有先见之明且发人深省的作品,它将一个奇幻的寓言与身份、人工智能和社会价值观等紧迫的当代问题交织在一起。这部中篇小说于2025年3月出版英文版,不仅因其引人入胜的叙事而备受关注,还因为作者坦率地透露部分文本是使用ChatGPT生成的。
故事设定在近未来的东京,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未建成的奥运体育场设计点缀着城市景观。小说介绍了著名建筑师莎拉·马基纳(Sara Machina),她受命设计同名建筑“同情之塔东京”。这座备受争议的高层建筑被构想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罪犯康复设施,这些罪犯现在被重新归类为Homo miserabilis——境遇的受害者而非犯罪者。当马基纳努力应对一个似乎与她自己犯罪经历相矛盾的项目所带来的伦理复杂性时,叙事通过不断转换的视角展开,包括她未来的传记作者和她年轻得多的爱人塔克特(Takt),后者后来成为塔内的“支持者”(警卫)。
《同情之塔东京》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九段理江对生成式AI的创新性使用。她透露,小说中约百分之五的内容,特别是书中AI角色“AI-built”的对话,是直接从ChatGPT中提取的。这种整合远非 mere novel,而是作为一个主题基石,让九段理江能够探索语言和人类创造力的本质。她将AI视为“伙伴”或“第二编辑”,而非替代品,强调虽然AI可以处理信息,但它缺乏人类作者的深度。这种关于AI在艺术中作用的元评论引发了广泛讨论,将九段理江置于不断演变的文学辩论的前沿。
除了技术前沿,九段理江还深入探讨了语言本身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中篇小说批评了“生成式AI泵出的无机语言”和“被片假名新词贬低”的现象,片假名是日本常用于外来词的文字。它认为词语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的现实,探讨了传统汉字和现代片假名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这些语言转变如何反映更广泛的社会变化。这种复杂的语言探索被编织进对正义和身份的更广泛评论中,质疑对罪犯“激进同情”的概念以及这种方法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九段理江引用了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事件的公众反应,特别是对枪手背景的同情,作为她探索社会对罪犯态度的灵感来源。
《同情之塔东京》被芥川奖评委会赞誉为“几乎完美无瑕”,被描述为“抒情、机智、讽刺但又沉思和细致的文本”,感觉“极具时代精神”且“令人警醒地具有预见性”。尽管一些评论家指出了其非传统的结构和某种情感距离,但这些元素往往促成了其解除防备和发人深省的特质。九段理江的中篇小说超越了简单的分类,提供了一个多方面的探索,涵盖犯罪、建筑、技术和代际隔阂,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挑战读者重新思考在日益AI驱动的世界中人类联系和沟通本质的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