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电磁战之殇:友军无人机误伤“友军”
乌克兰上空已成为一场无形信号的混乱战场,本旨在防御敌机无人机的工具,却无意中对友军造成了伤害。这场不断升级的电子战(EW)斗争,其特点是无人机(UAV)数量急剧增加,而可用操作频率有限,导致了“友军干扰”事件频发,扰乱了乌克兰自身的无人机行动,有时是无意的,有时则是在恐慌中发生的。
问题源于双方部署的无人机数量庞大,加上密集的电子战环境。如此多的设备争夺有限的无线电频率,无意的干扰正成为一个重大挑战。报告显示,在一些前线区域,高达60%的乌克兰无人机损失被归因于其自身的电子战系统。这种友军干扰通常是由于缺乏协调以及未经注册的电子战系统被广泛使用造成的。当电子战设备在其他部队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激活时,它们可能会无意中干扰到在相同或相邻频率上运行的友军无人机,导致它们与操作员失去联系并从空中坠落。其后果不仅仅是设备损失,更严重阻碍了对前线行动至关重要的侦察、目标锁定和后勤支持。
这种“友军误伤”问题是激烈且快速演变的电子战军备竞赛的症状。俄罗斯不断调整其无人机战术,部署了通过光学制导系统、多通道天线甚至专门的微芯片(可过滤宽范围干扰)来增强抗干扰能力的无人机。至关重要的是,俄罗斯还部署了光纤无人机,它们几乎不受传统干扰的影响,因为它们与操作员保持物理电缆连接,使得电子战系统无法探测到它们。这些进步使俄罗斯军队获得了显著的战术优势,包括打击乌克兰前线深处的后勤和指挥节点。
作为回应,乌克兰已成为创新的温床,迅速开发和部署自己的反无人机和电子战技术。该国的国防工业经历了大规模增长,目前有超过300家制造商生产电子战系统,与2014年的仅四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基辅引入了无需GPS即可导航的新型人工智能无人机,甚至为前线部队配备了反无人机手枪。一项重大举措是“阿特拉斯”(Atlas)系统,这是一个大型电子战网络,旨在将数千个干扰和探测单元整合到一个单一的、协调的防御体系中,目标是在1300公里的前线建立一道“反无人机墙”。该系统使用智能算法进行实时威胁评估和自动化响应,实现远程控制并降低人员风险。此外,乌克兰正在测试“贝索马尔3210”(Besomar 3210),这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拦截无人机,利用跳频扩频通信增强抗干扰能力,以及配备声学传感器用于威胁检测的“矢量AI”(Vector AI)侦察无人机。目前还在努力实施替代控制协议、新的通信通道和自主导航系统,使无人机即使在信号完全被干扰的情况下也能运行。
这场持续的冲突已将乌克兰转变为无人机和反无人机技术的关键试验场,推动了现代战争的界限。尽管双方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创新,但乌克兰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开发先进系统,还在于实现无缝协调,以防止自身的电子防御系统无意中对其至关重要的无人机机队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