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科技巨头:OpenAI与SpaceX不上市的成功如何伤害年轻投资者

Businessinsider

金融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让许多个人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渴望且精通数字技术的Z世代,感到被排除在最热门的增长机会之外。OpenAI和SpaceX等公司,曾是投机性的初创企业,如今已成为估值惊人的庞大企业,却从未向公开股票市场敞开大门。这一转变正在制造一个独特的困境,因为这些颠覆性科技巨头的财富创造潜力,主要局限于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投资者的专属圈子。

公司选择更长时间保持私有状态的决定,是由几个引人注目的因素驱动的。从历史上看,上市是公司筹集大量资金并为早期投资者和员工提供流动性的主要途径。然而,私募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如今掌握着庞大的资金池。例如,截至2025年中,SpaceX的估值已飙升至超过2100亿美元,一些报告甚至指出可能达到4000亿美元,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内部股权销售和要约收购实现的。同样,ChatGPT背后的推动者OpenAI在2025年4月完成一轮大规模融资后,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并且正在商谈可能将其估值推高至5000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私有科技公司。这种强劲的私人融资环境,大大削弱了传统上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动力。

除了资本获取,保持私有状态还为公司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控制权和灵活性。创始人可以追求长期战略愿景,而无需承受季度盈利目标或公众股东要求的持续压力。作为上市公司所承担的监管负担和相关成本,包括大量的法律和会计费用,也是重要的阻碍,特别是对于可能缺乏内部资源来应对这些复杂性的年轻公司。此外,保持私有状态使这些公司能够对专有业务细节保密,在人工智能和太空技术等快速发展的领域保持关键的竞争优势。

这种延长的私有增长轨迹,虽然对公司及其现有利益相关者有利,但对普通散户投资者构成了重大挑战。像Z世代这样越来越积极参与投资,且往往对传统股票和债券回报持怀疑态度的世代,发现自己在早期爆炸性增长主要发生在无法进入的私募市场时,只能袖手旁观。他们错失了定义以往科技繁荣的变革性财富创造机会,这可能加剧财富不平等,因为机会正集中在已经富裕的人群中。

尽管直接投资于这些私有巨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遥不可及,但新的途径正缓慢浮现,让散户投资者能够获得参与机会,尽管伴随着固有的风险。受监管的众筹平台允许向早期初创企业进行较小额的投资,一些公司正在推出专门为散户参与设计的私募股权或风险投资基金,通常具有较低的最低投资要求。专注于私募股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也能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敞口,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尽管波动性大,也为私有公司最终上市提供了途径。数字平台也在缓解进入这些此前专属市场的难度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些替代途径伴随着相当大的注意事项。私募市场投资本质上是非流动性的,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无法迅速出售其股份。估值可能主观且不透明,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散户投资者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是真实的,由私募股权支持的公司破产的可能性更高。尽管2024年IPO活动近期有所增加,且对2025年持乐观态度,特别是来自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公司,但高增长公司私下成熟的趋势似乎已根深蒂固。随着私募市场和公开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个人投资者必须驾驭复杂的格局,以确保他们不会错过塑造未来经济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