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微塑料检测难题:新协议与机器学习揭示健康真相

Gizmodo

塑料污染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微米和纳米塑料颗粒(MNPs)现在几乎在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被例行检测到,从大脑、血液到睾丸和母乳等意想不到的部位。这种广泛的污染自然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微小的入侵者对我们的健康有害吗?虽然直观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很难想象塑料对人类生物学有益——但证实微塑料暴露与不良健康结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明确人体试验仍然难以捉摸。当前的研究主要建立了相关性,虽然令人担忧,但尚未得出结论。

回答这个紧迫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一个基本的科学挑战:缺乏用于准确测量和分析复杂生物样本中微纳米塑料(MNPs)的标准化协议。这不仅仅是启动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可靠的方法来量化这些颗粒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并确定其组成。根据发表在《自然-生物工程评论》(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一个研究团队已经开始指明前进的方向,概述了指导未来调查的最佳实践方案。

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源于生物样本本身多样的化学和物理组成。正如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环境与土壤化学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邢宝山所解释的,植物的纤维性质、人体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或树木中的木质素,都带来了独特的分析挑战。现有的检测技术通常针对水等更简单的介质进行了优化,当应用于生物组织的复杂基质时则会遇到困难。因此,研究人员强调了优化MNPs制备、分离、富集和检测策略的必要性,并根据所研究生物体的具体类别调整这些方法。邢指出,当前缺乏统一的方法论是一个主要障碍。

使分析进一步复杂化的是一个常见但可能存在缺陷的假设,即MNPs是均匀球形的。实际上,它们的形状可能高度不规则,这一因素对这些颗粒如何在生物系统内穿梭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颗粒形状以及表面特征会影响MNPs的积累位置,以及它们是否在微小的生态位或腔体中捕获或运输有毒物质。因此,研究团队主张开发稳健的协议,不仅能准确表征聚合物类型,还能表征MNPs的精确形状和表面特征。

分析如此多样样本中的如此多特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技术进步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解决方案。该研究强调,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大幅减少与MNPs识别和表征相关的劳动力时间和成本。预计这种计算能力将显著加速研究过程。

尽管存在复杂性,但科学界内部的乐观情绪正在增长。邢宝山预计,科学家们能够精确检测、表征和量化生物样本中MNPs的能力将指日可待,从而为更清晰地理解其对健康的影响铺平道路。在此期间,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初步建议已经出现,例如重新考虑嚼口香糖等习惯,因为研究表明口香糖会向唾液中释放数千个微塑料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