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奖得主为小说使用ChatGPT辩护

Theguardian

日本小说家九段理江,34岁,凭借其最新作品《同情之塔东京》引发了广泛争议。这部小说最近荣获享有盛誉的芥川奖。争议不仅源于其引人入胜的叙事,更在于九段坦率承认书中部分内容是使用ChatGPT生成的。

在小说英文版发布前,九段理江在东京的家中接受采访,谈及一些人对AI在创意工作中扮演角色的不安。她对自己的作品可能用于训练AI模型表示毫不介意,坚称其作品中蕴含着独特、不可复制的精髓。作者澄清说,小说中约5%归因于AI的部分,是角色与ChatGPT之间的直接对话,作为一种叙事手法。更广泛地说,九段透露与AI的互动是重要的灵感来源,为人类思维过程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见解。因此,她使用AI并非为了欺骗,而是为了阐明其潜在影响以及对人类认知的反映。

《同情之塔东京》以日本建筑师町田纱罗为中心,她受命设计一座新的高层建筑,用于收容被定罪的罪犯,其理念是作为“富有同情心的慰藉”的象征——一个角色讽刺地将其标记为反映了“日本人非凡的宽宏大量”。纱罗本人曾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她对这种对罪犯的同情方式是否恰当感到困惑。这个核心主题部分灵感来源于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事件,该事件中,由于枪手艰难的宗教成长背景,他在日本意外地引发了公众同情。小说通过一个讽刺性的“同情测试”来探讨公众对罪犯的态度,该测试针对潜在的塔楼居民进行,最终由AI决定谁被认为是值得同情的。

尽管2022年曾获得提名,此次芥川奖的获得给九段理江带来了解放感,但小说中的AI成分仍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九段观察到,日本读者随后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语言本身,以及近几十年来语言变化如何影响感知和行为。确实,语言构成了《同情之塔东京》的基石,其中词语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对现实的深刻揭示。正如一个角色所说:“词语决定我们的现实。”

小说中一个关键的语言争论围绕着片假名的日益普及展开。片假名是主要用于外来词的日语文字。与传统的汉字或平假名不同,片假名听起来通常更柔和、更委婉,可能有助于避免歧视性措辞。像纱罗这样的角色哀叹这种趋势,认为这是对传统日语的放弃,而另一些人则抵制他们所认为的“可悲的泛滥”。1990年出生的九段理江指出,对她这一代人来说,片假名已成为毋庸置疑的标准。

这种语言演变具有紧迫的政治含义。九段理江将其与最近极右翼参政党支持率的飙升联系起来。该党以类似于唐纳德·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日本人优先”口号进行竞选,其在参议院的席位从一个增至十四个。九段理江解释说,参政党在其口号中故意使用“优先”的片假名对应词。她认为,这种语言选择用中性词取代了潜在的负面联想,有效地软化了信息,防止了即时负面反应。它创造了一种看似合理的推诿形式,一种需要审视的精心策划的举动。九段理江总结道:“当有人使用片假名时,我们应该问:他们想隐藏什么?”这个问题强调了她小说对语言如何既能掩盖又能揭示日本社会复杂现实的深刻探究,包括其在多样性和潜在偏见方面的持续挣扎。